文档介绍:谁也不曾想到,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栏目会突然火爆起来,也不会想到它的观众跨度竟然是13岁到40多岁。而成就它的竟是一批数十年沉浸在“故纸堆”中、生活在“金字塔”中的大学教授、老师们。从王鲁湘到易中天,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文化休闲到知识享受,从正说到戏说到大话再到现在的通说,历史文化知识在矫枉过正后开始回归和修复。从去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到现在的《品三国》,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一时成为众多读者和观众眼中的“超级教授”。易中天说,大概7成的“易粉”是13岁到29岁的年轻人。而因主讲《清十二帝疑案》让《百家讲坛》走出尴尬的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说,《清十二帝疑案》一共播出了38集,来信、电话还有一些网上的信息大约有1万份左右,来信的观众有上到90岁的老人,下到8岁的孩子。谁也不曾想到,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栏目在开播几年后会突然火爆起来。2001年7月9日,一个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崭新节目《百家讲坛》在央视10套科学教育频道开播。之后的播出过程中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至2004年,《百家讲坛》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在科教频道年终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成为2004年电视节目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五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是该频道最火的节目了。《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百家讲坛》现在已经找到了继续向前的支点,那就是打造大众的学术演讲明星,栏目与学者相互促进,形成品牌。同时,电视生产的文化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其后期的产品依旧很有市场,既畅销又长销。将一个节目做精、做细、做好看,使其成为一个品牌节目,而后由品牌节目带动节目品牌化,最大限度的开发节目的资源。这是一个节目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就是“打造品牌节目”的阶段。所谓“百炼成钢”,《百家讲坛》能成为“金字招牌”也是费了不少周折。品牌节目之——以民为本从“三品”到知识《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TV-10同时诞生的一档栏目,由于“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是整个频道的定位,因此内容杂,收视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当时,央视栏目《读书时间》已经被末位淘汰了,《百家讲坛》处境尴尬。至2004年,“华夏春秋志”——《百家讲坛》系列丛书用充满激情的话推销到:在一千多个日出日落之后,《百家讲坛》最大的收获是七百多盘沉甸甸的磁带。电视节目的最大收获是一堆磁带,确实是悲哀。作为高品位电视栏目要在大众传媒时代生存,《百家讲坛》必须突破。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说,找到阎崇年以后,让他一个人把《清十二帝疑案》讲完,终于使《百家讲坛》找到了收视增长的突破点。现任制片人万卫说,2004年底,《百家讲坛》栏目对自己的受众做了一个调研,结果发现主要收视群体集中为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这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完善,几乎是半荒漠状态,他们渴望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与之相对的,受众知识的半荒漠状态是和知识本身传播的半荒漠状态并存着。易中天等一些做学术的教授们,也处在被荒漠拒绝的知识种子堆里“饿”肚子。易中天说,大概从1988年开始,学术著作开始面临出版难。很多人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要去找赞助,要去弄课题费,实在没有办法就自己掏钱出,然后印个几百册、上千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