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关共享图书的创业项目一 项目背景2015 年 4 月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 2010—2014 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持续走高。在肯定全民阅读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认知度依然较低, 一份关于全民阅读活动的调查数据显示有 %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有 %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而仅仅有 %国民表示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 国民对全民阅读活动的认识和了解不容乐观, 全民阅读推广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互联网 +”的有效延伸为社会行业的发展带来用户环境的改变。 伴随着移动应用技术发展, 国民阅读行为呈现出数字化阅读大增, 纸质书阅读下降的互联网阅读趋势, 如何把握社会阅读环境变化,需要依托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构筑基于“互联网 + ”环境下全方位覆盖人民群众生活的全民阅读共享空间。二 项目意义1. 建设全民阅读共享空间是满足全民阅读需求多样化的需要民众在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中, 很容易激发潜在的阅读兴趣, 产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如在阅读纸本图书的时候, 想要拥有相应图书的电子版 ; 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希望看到有关书评 ;在阅读疲惫的时候, 想要拥有视听版图书 ; 读了一本推荐的书, 想要阅读类似的更多图书等。要避免全民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或成为单纯的政绩工程, 必须让全民阅读活动取得的成果可以分享, 让被激发了阅读需求的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从这一点来说, 建设全民阅读共享空间不仅可行, 而且必要,通过营造一个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阅读环境即全民阅读共享空间, 使阅读活动能够突破传统的物理场所、 载体限制, 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有效延伸,让人民群众在阅读中充分汲取、分享、传播知识,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升华品格。2. 建设全民阅读共享空间是调动阅读推广中坚力量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作为一项建民心、 启民智的希望工程, 但是在实际发展中, 作为中坚力量的图书馆和民间组织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被有效激发,主要表现在 :1) 民间组织团体如中华经典读书会、红泥巴网、读者俱乐部、民间基金会等多为自发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由于与政府和专业机构缺少合作、沟通和互动,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2 ) 图书馆尤其是一些基层、社区图书馆受到资源、馆舍、人员等条件制约,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存在边缘化的趋势,而实际上基层、社区图书馆应该是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建设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可以将民间团体组织和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 社区图书馆有效纳入阅读服务体系, 发挥其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通过经费支持、活动指导、布局规划等方 式,有效促进民间团体组织活动开展和基层社区图书馆合理布局。三 。中心图书馆空间建设理念从经典复古的静态阅读空间、功能主导的动态阅读空间延伸到当前文化主导的城市第三空间。 中心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要根据场所论的发展需求, 建设不同的功能服务区, 以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 如构建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市民提供文献阅读服务的基本阅读区 ; 拓展基于数字资源检索服务的知识发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