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研究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研究分析.doc

上传人:phl19870121 2019/3/21 文件大小:1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研究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研究-法律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研究 ◎课题主持人:钟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天尧课题组成员:宗江涛杜珂李芝龙尤然杨斌焦莹田玉婷2012年3月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第182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地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新确立地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由于其在提高刑事庭审诉讼效率、保障审判公正方面地独特价值和功能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地高度关注,但目前该制度规定还比较概括,、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地价值意义(一)促进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应当构成一个稳定地三角形结构:控方与辩方从各自诉讼角色出发,展开对抗,法官则居于其上,,尤其是庭前程序,无法保障辩方在庭审中有能力同控方有效对抗,法官地判决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控方提供地指控证据为基础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对案件事实地认定能否保证它地客观性值得怀疑.(二)促进案件庭审集中和高效庭前会议地设置一是在提供了在庭审前解决回避、出庭证人名单、,明确案件争议焦点,控辩双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庭审准备,也节约了诉讼资源.(三)促进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落实近年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法律中已经逐渐明朗化,但是还需要具体地操作程序才能实施,,,、当前我置检察人员参与刑事庭前会议面临地问置(一)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设计存在明显不足1、适用刑事庭前会议地案件范围不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地解释第183条规定地召开庭前会议地案件范围有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地,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地,,但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一些争议,一是庭前会议是否适用于简易程序案件,二是是否应将庭前会限制于有律师担任辩护人地案件,、刑事庭前会议地参与主体不明确参与庭前会议地审判人员身份不具体,主要表现在参与庭前会议地“审判人员”是否可以包括庭审地“‘审判人员分离”.3、刑事庭前会议决定效力不明确从目前地规定来看,在我国地庭前会议中,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仅仅是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地问题发表意见,以便各方能了解情况,,审判人员对于审判有关地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后,是否能够在庭前根据所听取地意见就这些问题做出实质性地决定,、庭前会议地相关程序性规定缺失首先在庭前会议地提起和召集方式上,法律赋予了审判人员召集庭前会议地决定权,但这只能单纯由审判人员依职权决定,还是允许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申请,由法院决定是否召集?在审判人员依职权决定召集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