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路设计规范篇一:管道设计安装规范正本 : 适用于工艺管道、热力管道等但不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管道。设计安装总则: 进行管道的布置和安装设计时,首先应保证安全、正常生产及便利操作、检修,并且不影响车间内的运输和运行。进行管道设计时,力求管线短,附件少,以节约材料、投资和能源。管道设计除考虑正常生产外,还要考虑开车,停车,检修和事故处理的需要,同时应保护操作者的安全。管道安装设计应根据具体生产特点,结合设备布置、建筑物与构筑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管道安装设计应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力求整齐、美观以创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管道设计时应考虑装配自控仪表的条件和要求。 、安装、排列与穿墙: 布置管道时,应对全车间所有管道(即生产系统管道,辅助系统管道,电缆、照明、仪表管道、采暖通风管道等)进行全盘规划,各安其位。管道安装布置时应考虑管道与梁、柱、墙、地沟壁和管道与管道之间有必要的距离,以满足安装、操作、检修的方便和热伸长冷紧缩的要求,管道间距的具体尺寸可查阅有关的管道吊支架的标准图集(详见附图)。为便于安装,检修和操作管理,车间管道一般应沿墙或沿柱架空敷设,必要时可沿地面(如离心泵的吸收管道不可能架空时)或地下敷设,地下敷设时应设管沟,其沟盖板应与地坪相同。管道不应挡门,挡窗,应避免通过电动机、配电盘、仪表盘的上空。管道的布置不妨碍设备、管件和阀门的检修。塔及容器的管道不可从人孔正前方通过,以免妨碍打开人孔。管道应成列平行敷设,尽量走直线,少拐弯(用作自然补偿或方便安装,检修者除外)交叉,力求整齐美观。在螺纹连接的管道上应在适当位置配置一些活接头(在阀门附近), 以便安装拆卸和检修。敷设管道时,其焊缝不得设在支架范围内,焊缝至支吊架边缘的距离一般大于150毫米。管路穿墙时,应在管外加套管,管路穿过防爆区、防水层及有毒气体区域的墙基或楼板时,应有特殊的套管保护。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路、应安放在最低层、并在法兰、阀门处加防护罩,且不能敷设在过道或设备上面。管道应尽量集中敷设,集中多排并列的管路,常采用在水平面上或倾斜面上的并排排列。而且,在平行排列中,法兰、阀门应相互错开,并列管路之间中心距:在有保温层时:A=(DZ/2+DR/2+50)(mm);无保温层时,A=(DS/2+DX/2+50)(mm),上式中,DZ表示大管子保温层外径,DR表示小管子保温层外径,DS表示大管子直径,DX表示小管子外径。密集型管道安装排列:1、在垂直面排列(1)热介质的管道在上,冷介质的管道在下;(2)无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在上,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在下;(3)小管道应尽量支承在大管道上方或吊在大管道下面;(4)气体管道在上、液体管道在下;(5)不经常检修物管道在上,检修频繁的管道在下;(6)高压介质的管道在上,低压介质的管道在下;(7)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8)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2、水平面排列(室内沾墙敷设时)(1)大管道靠墙,热管道在外;(2)支管少的靠墙,支管多的管道在外;(3)不经常检修的管道靠墙,经常检修的在外(4)高压管道靠墙,低压管道在外。管道间距、阀门手轮间距及阀门安置: 管道间距:管道最突出的部分即管外壁、法兰外边,保温层的外壁距离墙壁或柱边的净空不小于100毫米;距离管架横梁端部不小于100毫米;两管道的最突出部分间的净空距离:中低压管道40~60毫米,高压管道约70~90毫米。阀门手轮间距:当在同一排管道上并排安装用手轮操作的阀门时,其手轮外边间的净空距离约100毫米。管路上的阀门应安置在方便于操作的位置上,仪表应安置在易于观察的地方,高度在2米以上的,且需要经常操作的阀门应设有操作平台,护拦或远距离控制装置。管道架设高度: 管道架设高度:跨越人行道的室内管道其净空高度一般应不小于米;跨越车间内运输设备通道的管道高度应满足设备运输的要求;室外管道跨越公路的管线高度不低于米;跨越铁路的管线高度不低于6米。管道转弯及两设备距离较近的管道连接: 输送纸浆管道、转弯处最好采用大弯头或45°弯头,以减小流动阻力,浆管、白水管弯头应避免采用焊弯(因为焊接处有毛刺,容易挂纤维)应采煨弯。(弯头局部阻力系数见表) 输送泥浆型物料(涂料、填料、白泥、绿泥等悬浮液)时,为防止固体物质沉积堵管,不应使管道转急弯,可使其曲率半径为管内径的3~10倍。距离较近的两固定设备的连接管,尽可能不直接连接,以防止因管道热胀冷缩对固定设备产生破坏应力(有波形伸缩器的或两个设备中的一个设备没有同建筑物固定者除外)。一般采用45°斜接或90°弯接如图所示图距离较近的两设备间的管道连接管道坡降:管道设计安装时应考虑管道坡降,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参照下列坡降设计。自流管沿介质流向坡降:(1)纸浆、浓黑液、苛化液、白泥、填料液等管道不应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