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相思》教学设计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教材分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诗词内容领悟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词,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读准字音音,排除字词障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生繁华,却深情不寿。笔转多情,令世人折服叹惋。他是一代风华绰约的才子,天子宠臣,文武兼资。是根红苗正的皇家子弟,在那个时代,论才华横溢,无出其右者。钟鸣鼎食之家,御前侍卫,他笔下道出的千般柔情,却被世人推崇备至。短暂的生命并不妨碍他为后世留下芳菲难褪的诗篇。纳兰容若,一个诗意的名字,穿越三百年的风尘,向我们走来。那么久远的记忆,那么深情的积淀,任我们后世之人品读,韵味悠长。二、: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喇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本文就选自《纳兰词》。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四、整体感知《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五、研读赏析(一)研读上阕1.“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2.“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3.“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