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3/2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芈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薄安伦薀清末民初至“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极端思潮酿成我国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一度造成社会道德衰败、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严重、宗教问题凸显、社会和谐稳定难以维持等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社会向信仰常态回归已成趋势。因此,顺应全球化进程,发挥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特别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并以此主动化解信仰危机和相关的社会问题,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积极对策。肈关键词:信仰缺失危机信仰宗教共同体宗教蒇作者:安伦,1952年生,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羃改革开放30年成果斐然,经济腾飞、国势崛起,中华民族又步入辉煌盛世。然而在歌舞升平的经济繁荣背后,中国社会也面对着信仰缺失危机。社会出现了向物质追求单边倾斜、精神文明荒废、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猖獗等问题。如果忽视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摆脱精神信仰危机的困扰,建立具有民族凝聚力和教化力的共同精神信仰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莀一、信仰缺失的形成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膀中国所面对的精神信仰危机不同于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信仰危机。发生在中国外部世界的是宗教保守势力与科学、理性对抗造成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传统宗教分裂危机,这些目前在中国都不成其为主要问题。中国的精神信仰危机指对精神信仰的理解以及在中国人的信仰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上的模糊、茫然。占人类约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却与人类大多数人古往今来普遍的信仰常态不同。一个人口超过十三亿的大国,如果丧失了信仰的精神主导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追求和崇拜,则会造成危机四伏的局面。能使一个社会实现和谐、公正、稳定的是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公允的道德伦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化实施机制,其中信仰是其他所有要素的基石。信仰的缺失势必造成国民精神空虚、道德衰败严重、人际关系紧张、各种矛盾突出、社会动荡不安。据较早的《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的统计数字,全世界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占世界人口的约81%。而据中国宗教白皮书《1997年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公布,中国的各宗教信徒人数共一亿略多,占全国人口比例约10%。比较81%和10%的悬殊比例,不难看出中国人的信仰在宗教层面缺失状况的严重。薅某地商会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几个问题是关于会员信仰状况的。有一题将上帝、佛、菩萨、老君、玉皇、财神、上天等常听说的神灵列举出来供选择,用以了解会员的信仰状况。结果是名不见经传的财神竟然以高票当选为最受信仰的神。从现存的任何系统宗教考察,都没有财神这样一位神祗的地位。从信仰者连财神究竟是何身份都说不清(曾被不明不白地当作财神祭拜过的有赵公明、比干、范蠡、关羽、赵朗、武五路、四仙官、刘海蟾等等),足见财神的虚幻。从诸神同一角度来看,更没有其真实性。然而对于财神的虔诚信仰绝非该商会独有的现象。种种迹象显示,财神似乎已远远超越所有神灵成为人们的第一大信仰。所谓财神,其实就是金钱。崇拜财神,其实就是拜金主义。如果财神果真成为国人眼前最重大的信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精神信仰危机的严重性。莃近现代以来中国信仰危机的形成,始于清末民初改朝换代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思想界的极端思潮,历经上世纪一些政治运动中信仰出现偏差的推波助澜,最终在“文革”中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