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17《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7《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9/3/24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7《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2、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德育目标:通过学****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二、.长征的胜利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过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由湖南进入贵州,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是遵义会议后首次改变被动地位的行动。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行动,然后在云南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敌人的包围。接着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大雪山,进入草地。出草地后,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写出板书)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