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摘要: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则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驱动。高等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输出地,肩负着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的主要标准,而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却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本文以观察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浅论当前部分高校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的问题与现状,从转变固有思维观念、改进教育管理机制、完善教材配套体系、科学设置课程类目等几个方面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关键词: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当前毕业大学生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古老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重点表现在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这一要求,尤见其重要。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其基本要素来看,培养目标是根本,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培养规格(培养质量标准)是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了培养对象应该具备何种知识、能力、素质及思维架构,是人才培养得以按照暨定目标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评价体系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评,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笔者认为,大学的教育并非把学生训练成机械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更应该赋予每名学子一个成熟的人格、清醒的头脑和出众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向重视素质教育,强调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不断探索宽口径、高精尖的培养模式。二、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教育观念上的单一、片面。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严格采用“唯分数论”、选拔采用标准化试题测试、考核采用标准化程式、培养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等等[1]。这种“标准化”流程,的确会给人才的培育、选拔、考核等带来一些公平、公正的因素,但此类“格式化”的趋向,导致学生是否能独立获取知识关注不够,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存在“重教轻研”的思想,导致重视教育,而忽视科研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大师级的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其次,管理模式上呆板、封闭。一是行政管理权力过大。多数高校的人事权、评估权和证书发放权都在行政部门手中,不仅过多的干预了日常事物,而且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政务方面而非教学服务,学科的设置、课程机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确立都由行政部门决定,背离了基本的办学精神和服务宗旨,师生成为弱势群体。二是管理结构组织复杂。多数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党政领导多、管理机构多、管理人员多的“奇观”,正是这种臃肿的管理体系、重叠的机构设置,导致了权责不分和效率低下[2]。三是制度落实缺乏公平多数教授和教师既无行政权力,也无学术权力,资源配置被行政权力所架空,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