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7 年第 6 期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 o .6 2 0 0 7
(总第 101 期) Journal of Fuj 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S e r i al N o -10 1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规模、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陈虎城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
摘要: 我国流动性过剩集中在银行体系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个层面. 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累
积的巨额存量货币的流动性增强,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的提高和境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
过剩现象。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应着力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货投放,中期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弱化人民
币升值预期,长期来看,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重点。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形成机理; 治理策略
中田分类号: F830.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768 (2007) 12- 0003- 06
随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快速攀升,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存在已取得了普遍共识,但对于流动性过剩的
真实规模和形成机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而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和成因,对于有效解
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重要。
一、流动性过刹的规模枯计
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从可测量和可统计的角度看,流动性
一般分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全部金融资产三个层次。相应地,也需要从这三个
层面考察流动性过剩,主要判断指标分别依次为超额准备金比率、超额货币供应量、衍生金融产
品规模。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相对滞后,流动性过剩主要体现在银行体系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
个层次。
( 一) 银行体系层面的流动性过刹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意味着银行自愿和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
要求的水平,表现为银行机构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过多,可以将银行机构超额准备金及其持有的
央行票据数量近似地看作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受中央银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储备的
影响,我国银行机构流动性过剩的规模从2003 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扩大,至2006 年末,银行机构
流动性过剩资金达4. 16 万亿元,流动性过剩资金占各项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为 12. 41%,分别比2003
年末增加 2. 75 万亿元和 5. 6 个百分点( 见表 1)0
收稿日期: 2007一工0- 03
作者简介: 陈虎城(1974- ),男,湖南邵阳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穷叫于,主
要研究向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表1 2003- 2006 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情况(单位: 亿元)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持有的央行票据 14 8 7 3 25 0 10 2 9 1 2 1 13 5 2 89 9 3
超额准备金 9 80 9 96 5 7 1 1 19 3 12 6 2 8 1 19 7 5 16 10 1
流动性过乘I的规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