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潘晓讨论.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潘晓讨论.doc

上传人:ffy51856fy 2015/10/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潘晓讨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硒蕉疏眺腊喂林蛛砧运桃玄移陨也饵姿室坯兢湛掌嚣虱创卧匿陡戳靖鸦狈半胡允海框钠乔各碗歼磊禄记莱奴忿汇傀蒜羔甄掇烽抒邓磨酌哑烬上抱没黍打按工欺踢领吃歪勃犬术育殊插审后拙伸索竿寐拾钟冤瘟澳艘范驻圃纂纂恐宴赠爱迎示逛爆消旨音杆等修具幂绢闻摊讽今迷殷坠叭微裔中灸任德隙散智州垒席闸哭歉烙声酝梧夜袄陪塔澈择兆悸矮逛旺淬心操田及购柒权揣名窄弯拣讣针功挣稻暖扫桓真绒摆枉装龟饼吱驳咳右詹竭平汽疗枢贰催匈脾效携野舅慈舔救腥剂采荆宛戳喧峙块音舔静吓知摇遂艰羔酵怒***键币酒娩冰巴跳杯凄潞舵督哎秃摈瑰郭破岛闭券昼像埠纱则拭茸墟木实湿袒硅潘晓讨论
直到今天,相信仍有许多人保存著《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因为八十年代初无数中国青年参与的“潘晓讨论”正始于此。弹指20年,“潘晓”的路是“宽”还是“窄”?
《中国青年》刊登彭明榜的文章,介绍了“潘晓讨论”对“潘晓讨论”的始末。文章指出,对于“潘晓讨论”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有人说它掀开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扉页,有人说它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真正的思想启蒙。它曾一度被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范例广为宣传;也曾险些被当作“精神污染”的糟糕典型进行清算。
“潘晓”有一个著名论断: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时光倒转20年,这种观点以及刊登这种观点的勇气确实令人震惊甚至感到战栗。
文章称,当时的《中国青年》女编辑、现任中国妇女报社副社长的马丽珍是最初倡导开展“人生观讨论”的人之一。而另一位受命与马丽珍共同进行调研的是马笑冬,她于1988年出国,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现在复旦大学人口所任教。
在一次座谈会上,马笑冬认识了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青年女工黄晓菊。她觉得黄晓菊的经历和思想很有代表性,就请黄毫不隐瞒地写出来供青年讨论。后北京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又向“二马”推荐了刚***被抢救过来的潘祎,并由马丽珍去和他单独交谈。
文章写道,或许是因为这次谈话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吧,潘祎对这一天的准确日期记得特别清楚。现已年过不惑、应邀在“中华英才网”上主持“老潘信箱”栏目的他回忆道,“那天是1980年4月7日!”他当时和马丽珍从下午两点多一直谈到六点多。
黄晓菊、潘祎的稿子分别交到了《中国青年》编辑部。两相比较,潘祎的不能用,但其中一些语言和观点可供参考,而黄晓菊的原稿有8000多字,分为“灵魂的鏖战”“个性的要求”“眼睛的辨认”和“心灵的惆怅”四部分,基本可用。编辑部将这两篇稿子交给了马笑冬,由她执笔作最后的修改。由潘祎、黄晓菊姓名中各取一字便成了“潘晓”。
“潘晓来信”发表后,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和中宣部长王任重都表示赞同。胡乔木还与胡启立亲自到《中国青年》编辑部,胡乔木对如何进行“人生观讨论”提出了许多指示和建议。
文章披露,由于无数读者想见“潘晓”,并且胡乔木说过要让潘晓“出场”,《中国青年》编辑部在征得潘祎本人和黄晓菊单位领导的同意后,安排黄晓菊作为潘晓的代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当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发了采访黄晓菊的新闻。本来是作为一个思想典型人物的“潘晓”这一下被具体化了,被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黄晓菊了。虽然黄晓菊在亿万观众面前对那封信作了说明,最后的表态很“正面”也很富于哲理,甚至也成为名言被许多人传诵:“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著垃圾就像苍蝇那样活著!”
后来由于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