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
文档名称:

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864KB   页数:10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3/30 文件大小:1.8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台州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五月《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叶阿东成员:虞彦龙(市政府)章维建(市环保局)杨万利(市发改委)叶国敏(市经委)陈哲敏(市国土资源局)陈桂秋(市建设规划局)姚兆虹(市水利局)杨晓东(市农业局)王冬米(市林业局)厉有江(市海洋与渔业局)郑志军(市旅游局)颜辉武(市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章维建兼任办公室主任。(台政办发[2006]185号)《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台州市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卢瑛莹(工程师)王莉红(副教授)王飞儿(副教授)编制人员:马恒(助理工程师)吴建(工程师)沈菲(工程师)张雍(助理工程师)审核:徐鹏炜(教授级高工)章维建(局长)目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3第三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 14第四章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 19第一节 禁止准入区 19第二节 限制准入区 19第三节 重点准入区 20第四节 优化准入区 20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22附则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登记表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图第一章总则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通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规划目的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设置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规划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200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2006);《关于加强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意见》(2005);《浙江省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2002);《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台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台州市滩涂围垦规划》(2005-2020);《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台州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2007);台州市各部门相关规划等。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为台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天台县、三门县、玉环县、仙居县,统计面积9411平方公里;同时兼顾围垦滩涂,根据台州市所辖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实际规划范围,。规划基准年:2005年;规划近期:2006-2010年;规划中远期:2011-2020年。规划目标根据台州市资源环境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区域合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设置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以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为政府开展区域性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环境决策基础,为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基本依据;在台州市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结构。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一个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的总目标,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强度的不同,从环境准入的角度将台州市划分为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和禁止准入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规划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确保“治旧控新”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改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开发格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