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大红袍,流香涧.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红袍,流香涧.doc

上传人:n22x33 2019/3/30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红袍,流香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考察的是大红袍—流香涧茶文化之旅。这条线路可谓是武夷茶文化的精品线路!在约三个小时的游程中,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丹霞地貌中典型的峭壁峡谷风光。了解到许多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武夷茶的赞誉之词,更重要的是大家还能亲眼见到中国的乌龙茶王“大红袍”以及许多珍贵的武夷山品种茶。所以我们的这趟游程也可称之为“大开眼界”之旅。武夷茶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职方员外郎孙樵送饼茶十五方与刑部尚书,他在附信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丹山碧水之乡”武夷山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是形容喝武夷茶入口微苦,稍晚喉底回甘,口内芳香浓郁的过程。“侯”是爵位,为尊称。唐人对武夷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宋代的武夷山为朝廷所重,曾数度遣使到此投放金龙玉简(内为皇帝向神仙所求之事),委派官员提举武夷冲佑观。到此游历、隐居的文人骚客日多,随之游山品茗、斗茶赏艺成为雅事。理学家朱熹还别出心裁在溪石上凿灶煮茶,幷吟诗记趣“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如今所遗石灶尤在。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在长诗《荔枝叹》中也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进贡皇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诏令在九曲溪四曲溪畔兴建御茶园。专制龙团凤饼进贡,最初贡额每年三百六十斤。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武夷山贡茶已增至九百九十斤,约占当时全国贡茶数之四分之一。   清初武夷山研制出了乌龙茶。乌龙茶亦称青茶,在武夷山特称岩茶。乌龙茶制作工艺始于武夷山,有据可考。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钱塘学者王草堂(名复礼)应当地士绅之请,来到武夷山修撰山志。他修志时所作《茶说》中的制茶工艺,与时至今日的武夷岩茶手工制法相同,这是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说明乌龙茶制作工艺源于武夷山。此后,武夷茶种、制做工艺陆续南传,最后直达台湾[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台湾举子林凤池将天心茶苗36株带回台湾]。原全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曾说过:“现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今时广东汕头茶人郭马风也考证说:“功夫茶源于武夷山”!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更是挥毫直书“乌龙茶故乡武夷山”条幅,赠与武夷茶人。武夷岩茶由于生长环境独特,加之制作工艺繁复独到,不但兼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而且独具“岩骨花香”,故深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今天,就让我们寻着历史的气息,一起走进武夷茶的发源地,走进这“茶叶的王国”。近距离的欣赏美丽的武夷岩茶,一同感受这沁人心脾的茶香吧!   进入景区,右手边所见为武夷岩茶五大品种之一的“肉桂”茶(水仙、肉桂、大红袍、名枞、奇种)。“肉桂”茶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此茶原产马枕峰,慧苑等处也有与此相同之树;已有一百多年的栽种历史。,冠1米,干粗3厘米。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故名“肉桂”,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叶底绿叶红镶边显;香气久泡尤存,“岩韵”显。“石乳流香”:景区管委会题刻(1997年)。石乳为武夷茶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