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岗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工程地质)目录3工程地质 、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14附图目录序号图名图号1枢纽区工程地质平面图长岗坪加固(初)―地质―012大坝1-1′工程地质纵剖面图长岗坪加固(初)―地质―023大坝2-2′工程地质横剖面图长岗坪加固(初)―地质―034溢洪道3-3′工程地质纵剖面图长岗坪加固(初)―地质―,距南桥镇约3-4km。水库坝址坐落在珠江水系寻乌水三级支流罗陂河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km2,,坝顶长63m,坝顶宽约3m,溢洪道为宽顶堰,堰顶宽度4m,最大泄量44m3/s;长岗坪水库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灌溉面积约1000亩,下游影响人口约500人。枢纽建筑物主要由大坝、溢洪道、坝下涵管等组成。、建坝时施工质量及施工情况:长岗坪水库于1957年开始动工兴建,1960年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灌溉发挥效益。大坝按均质土坝兴建,受历史条件限制,由当时的人民公社组织农村劳动力,采用大兵团作战形式进行施工突击建成。大坝基础为土基,施工时清基不彻底,筑坝土料主要来自坝址两侧的山坡上,土料较差,主要为残坡积粉(粘)土质砂砾,部分为砂岩全强风化料,大坝填筑施工碾压方法采用木槌打夯压实、石碾碾压的办法进行。筑坝土料主要来自坝址附近山坡或沟谷处,由阶地上部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和砂砾岩全~强风化料等组成,土质较差。2、水库历次加固情况:1998年、2005年进行了二次除险加固,主要加固项目有新建下游坝坡排水沟、对斜卧管进行加固维护及对溢洪道进行整体扩宽、、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库区属丘陵剥蚀地貌,周边山体山顶海拔高度一般为320~340m,相对高差较小,两岸地形较对称,山坡自然坡度15~30°,沟谷较发育,其间零星分布有小规模的山间盆地,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库区主河床蜿蜒曲折,河流总体为自东向西流,河谷多呈“U”型。库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坝址区两岸地形较对称,山顶海拔高度一般为298~310m,山顶近似呈馒头状,山坡自然坡度15~30°。河流总体由东向西流经坝址,河道较弯曲,原始河床宽约10~15m左右,坝址下游为平坦宽阔的河流冲积地貌。上坝公路由坝后左至右从坝顶通过,路况较差。2、地层岩性库区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第三系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第三系沉积岩(E):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砂砾岩,紫红、浅红色,~2cm,大者4~8cm,含量5~40%,分布极不均匀,成分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岩块,呈厚~巨厚层状,岩层产状N40~50°E/SE∠20~40°普遍存在风化现象,节理裂隙不发育,以层面裂隙为主,分布于整个库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主要有冲积层和残坡积层,冲积层主要由粉土质砂夹砾石组成,结构较松散,厚度稍厚,较连续分布于库坝区主河床两岸阶地及河床内;坡残积层主要由含砂砾粉粘土、碎石土组成,可塑或稍密状,厚度变化较大,不连续分布于库坝区的两岸山体缓坡及沟谷处。坝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三系沉积岩(E)、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第三系沉积岩岩性为含砾砂岩、砂砾岩,紫红、浅红色,沉积碎屑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岩层产状较稳定,产状为N40°~50°E/SE∠20°~30°,以泥质胶结为主,属软质岩,完全风化后呈砂土状,分布于整个枢纽区;第四系冲积层(Q4al)为粉土质砂夹砾石,~2m左右,主要分布于沿河两岸阶地及河床内;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为碎(块)石土为主,~3m左右,主要分布于沿河两岸山坡。3、地质构造与地震据《江西省地质构造分区图》查得,库坝区处于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区、武夷隆起带武夷山隆断束地质构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