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东营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营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研究.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3/11/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营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东营地区简介
区域简介
[位置面积]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 ′~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地质】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地貌】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悬河”。全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古河滩高地,%,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河滩高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微斜平地,%,是岗、洼过渡地带;浅平洼地,%,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海滩地,%,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气候】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有“十春九旱”的特点;夏季气温高,温度大,降水集中,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干热风、大风、冰雹、干旱、涝灾、风暴潮灾等。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2004年,东营市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黄河全年径流量1913亿立方米;2004年,黄河全年径流量1982亿立方米。
2、东营凹陷勘探和开发现状
东营凹陷自1956年开始石油地质勘探以来,于1961年由华8井首获工业油流;紧接着于1962年9月23日,营2井又喜获日产555t的高产油流,标志着胜利油田的诞生。截止1999年东营凹陷共发现油气田34个,×108t,×108t,%。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发现阶段(1962—1975)在寻找构造油气藏的过程中,探井偶然揭示一批砂岩岩性油藏,东辛地区营2井等。探索阶段(1976—1983)在构造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开始注重兼探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初步形成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发现了牛庄,史南等含油区块或油田。洼陷油田公关阶段(1984—1990)该阶段将浊流理论,层序地层方法,三维地震等相继应用于油气勘探,在上坡,下坡的思想指导下,对牛庄,利津等洼陷展开勘探,发现多种类型岩性油藏,初步形成了砂岩岩性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油藏描述技术全面与应用阶段(1991—至今)该阶段岩性油藏成为重要的勘探对象。在不同构造区带,不同层系推广应用油藏描述技术,利用多学科相结合,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西端等地区相继取得突破。
东营凹陷地质演化史
东营坳陷坳陷位于山东省北部,大体位于东经116o40~119o,北纬37o~39o之间,构造上处于渤海湾裂谷盆地的东南部,东邻郯城—庐江大断裂,是一个具“盆—岭”结构的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坳陷是在中朝地台上发育起来的,前古近系印支运动产生西北向逆冲构造带,且西北向正向构造在早、中侏罗世遭受风化侵蚀。燕山期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形成中生界西北向半地堑。孔店组沉积时期为构造转型期,受郯庐断裂的影响,由左旋平移运动向右旋平移运动转化,沉积中心位于惠民、东营凹陷,而西北为零星小盆地。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发展期,沙四后期转为东北向半地堑体系,形成大量北东向的洼陷和断裂体系。喜山二期,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过渡,东营运动局部挤压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晚第三纪进入整体坳陷阶段,构造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褶皱运动阶段(前震旦纪)、振荡运动阶段(早期古生代海西运动、印支运动时期及早、中侏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