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doc

上传人:yunde112 2015/10/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书报告
卡夫卡是18世纪末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他生活在极权主义帝国濒临崩溃的时代,同时思想上深受当时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异化”象征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又绝望的个人。想象奇特而诡秘,他那如反讽又如寓言体的表现力,使人评价他的作品为“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小说家纷纷将其追为鼻祖。
卡夫卡这个名字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这也是他潦倒孤苦一生的一种暗示。他于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然而这些中短篇小说正是他创作的精华,本文将重点通过介绍、分析《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和《地洞》这三篇来谈谈卡夫卡。
《在流放地》
流放地的故事无疑是一则完完全全的讽喻。讲的是一位探险家在流放地新司令官的邀请下去观看一个士兵的行刑。行刑是由军官和一架机器——卡夫卡在开篇就用“奇特”描述——来进行的。机器是旧司令官一手研制的,而军官是他忠实者,只有他在老军官死后仍旧坚持着以这架机器为核心的刑罚制度。
故事虽然可以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其中却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似乎是以介于胡言乱语和顺理成章的程度将小说继续推进。首先,刑罚的对象是一名犯了事的士兵,一开篇是这样被描述的:
“他像条驯服的狗,顺从得使人觉得把它放开,让他在这山沟里乱跑一阵,只要处决执行前吹个口哨,他便会应声乖乖地返回就范。”
这样的顺服的士兵犯下了什么罪行呢?违背上级,甚至在军官的描述中,犯人之前扬言要吃了自己的上级。不得不说卡夫卡在情节的处理上十分到位,犯人给读者的表象(第一印象)与军官的描述差距如此之大,由此就潜在地暗示出这种矛盾关系。其次,军官那种谄媚的、极其想要得到认可的心态和探险家的冷漠和不耐烦的情绪形成了一种怪异的反差。军官忙上忙下,对机器进行最后的检查,“非常疲劳,张着嘴,喘着气”却换来了探险家一句“在热带地区,这样的军服着实太厚了。”探险家仿佛是读者的化身,对细小的不合理之处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用聪明地用感叹的方式来表达。军官的解释是:“不过,制服意味着家乡,我们不愿忘记家乡。”这句话自身就充满了矛盾,对家乡的思绪仅仅停留在大热天穿着家乡的厚厚的军服,那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使他不忘记家乡了吗?他的心里真的还有家乡吗?作者在细节上(无论关乎行刑与否),不断围绕着军官这个角色营造着反讽的气氛。探险家(或者是读者)开始怀疑、甚至憎恨他的种种荒谬,他缺不断地想要获得认同。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己亲身试验——用这台机器来对自己进行刑罚。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机器故障不断,还没有到规定的时间,他就一下被处死了。从荒谬的产生到终结,是卡夫卡巧妙设计出的一种情节倒转。卡夫卡把这种由意义到荒谬的颠倒十分连贯地贯彻在整篇小说中,由此我认为这篇小说的构造原则就是由意义想荒谬的倒转,知道这种荒谬最后自行破灭。
值得思考的是,卡夫卡想通过流放地的这台机器说些什么?在流放地,这台机器是法制、正义的中心,这种做法可以称之为对现代的语言蒙蔽。执法过程用一架机器来代替的做法看似是“客观的”,消除人为影响,但这已经陷入了死胡同。用哲学家德里达的观点来看,流放地体系可以视为一和逻各斯中心体系,体系自然具有体系性的。凡是存在的体系,最终都要回归它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