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绿杨城郭新生态生物八年级(上)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讲到:自然界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那么该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维持其生态平衡呢?我觉得要从两点来谈:一要让人们清楚哪些因素是破坏环境的因素;二要教会人们通过什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一、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农业开发、城市化等。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环境的正常运转。(2)大量取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资源,如滥砍森林、盲目开荒、水资源过度利用、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3)向环境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如化肥、除草剂等,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环境,使生态平衡失调。,盲目增加或减少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又如大量的植物,为鼠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还有鼠类的天敌(蛇、鹰)存在,有一年捕蛇活动盛行,导致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大大增加,结果草原、植物数量很快减少,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系统失衡或遭到破坏。比如有些生物是群居生活,当其中个体遇到其天敌时,会释放一些物质,告知其伙伴危险的存在,如果此时污染物的干扰,将会使其伙伴闻不到它释放物质的气味而命丧天敌之手,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二、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是人们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与人类共存的物体,如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大地河流、物蓄矿产等,尽管有些物体如一些猛兽、一些山石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但都是维持人类“生物圈”的重要资源。也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实际上是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热爱,对人类自身的热爱。,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只有保证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才能维持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旦地球上的生物遭到破坏,生物圈将会失衡,人类就会失去维护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交换对象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使命,为了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就要求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矿藏等),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倡人们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不仅可以节约汽油,同时也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污气的排放。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资源的利用处于高峰,对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面对与自然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