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钢琴家影评.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钢琴家影评.docx

上传人:fr520520 2019/4/4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钢琴家影评.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钢琴家影评钢琴家影评(一)在以黑白之间的不同层次与明暗对比表现悲喜色调的晃动的影幕下,动荡与不安充斥着,人们疯狂地四处躲闪,而那个无形的恶魔般的大手早已覆盖掌控了一切,逃避已是最无助的稻草,绝望蔓延至城市最荒芜的角落。只有当你听到街边一家原本幽小而静谧的电台传出生命的委婉与涟漪交织在一起的《小调夜曲》的时候,你才或许会有那么一瞬惊觉命运原本包容着的美好和宽厚,或许前一分钟你正倚靠在阁楼里厚重的沙发上,循着嘴边氤氲的烟雾捕捉电台里传来的极度柔软而又幽怨的旋律……这就是1939年二战前夕的波兰首都华沙,那个以美人鱼作为城徽的美丽城市。然而,我却通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透过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的双眼,看到了那个城市曾经经历过的太多伤痛。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曾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那时,犹太人出门必须佩戴象征犹太人标志的大卫王之星袖章,蓝白之间的抢眼色差将普通犹太人与德国人之间的种族差异***的彰显出来,而它更多的却是表现了人性的脆弱性与劣根性,同根之煎尤甚,一幕幕德国士兵枪杀草菅犹太人的粗暴画面,令人瞠目及至不忍。作为二战大背景下的一个历史缩影,犹太人身份的斯皮尔曼经历了家破人亡以及各种凌辱迫害后,终于死里逃生,重获自由。在这之中,一名德国上校暗中的解囊相助,对于斯皮尔曼的重生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而让这位上校产生恻隐之心的仅仅是因为斯皮尔曼弹奏的一首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那是“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一首将命运的悲壮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交融在一起的叙事曲。其原诗的内容是讲述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从而将黑死病与麻疯病传染给西班牙人。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当宾客听到此时,个个大惊失色。而伍连罗德却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的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当时在德国上校注视下演奏的斯皮尔曼,也一定是决定用此种方式“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而这位原本明显的敌人,竟在之后被证明是一位隐形的友人。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二战结束后,他将自己惨遭纳粹迫害直至重获自由的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该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直到他重新以钢琴家的身份在万众瞩目的耀眼音乐厅中轻抚那88个黑白琴键的时候,我知道,他经历的所有正是为了此刻内心的明澈与坦然,那数年的坚持与等待一定是值得的。钢琴家影评(二)奥斯卡获奖影片《钢琴家》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半回忆录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位波兰钢琴家(犹太人)在德国纳粹时期不断逃亡最终得以幸存的故事。观看此片,不能不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犹太人被杀戮被救助的镜头,只是故事的视角从施救者辛德勒换成了逃亡者钢琴家。二战题材的影片一向吸引眼球。我观看此片时的感受,只是感觉生命的脆弱,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的扭曲。影片没有给纳粹多少特写的镜头,那些***不眨眼的士兵,让你的感觉他只是在杀一个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