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数学问题在课堂中的“自由化”
[摘要]本文先概括地指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设计好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就当前数学课堂的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提出了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具体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设计问题,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主体性、开放性、拓展性等7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自由化探索创新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总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生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方法过于呆板,,教学还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强制灌注学生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上只单纯的一问一答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不只用教材,而要精心设计问题,让数学问题灵活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主体性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途径是自己发现,但是传统的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学生经过搜集、整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测量(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让学生主动提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两边相等的,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相等,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个角也相等的,有的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的学生提得更为系统,所有三角形最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三个角都相等的均为60度等?????,打破了教师强加定义的局面。
二、问题的开放性
素质教学呼唤创新精神,而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