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筑防灾课程之建筑抗震
第八章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节概述
一、名词术语涵义
由于地下岩层构造状态突然破裂、或由于局部岩层塌落、火山喷发、核爆炸等原因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引起地面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就叫做地震。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岩层构造状态突然发生破裂引起的地震。
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一般称为里氏震级。
(1)M =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指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设计基准期50年内,%的地震烈度。
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明的地震烈度。 1990年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标明的基本烈度为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设计基准期50年内,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明的基本烈度。
地震作用是地震动影响结构后,结构产生的动态反应(如速度,加速度,变形)。地震作用不是直接的外力作用,而是结构的地震时的动力反应,是一种间接作用。地震作用的大小与地震动的性质和工程结构的周期、阻尼等动力特性有关;地震作用分为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和扭转地震作用。
一定地区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烈度超过给定地震烈度的概率。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抗震设计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应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
二、建筑抗及设防分类与设防目标
(一)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结构应根据其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等因素分为以下四类。
: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建筑。
: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建筑。
: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需要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建筑。
: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伤不至于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建筑。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抗震防灾建筑应根据其社会影响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级特等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甲类。
2、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县及县级市的二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乡镇主要医院住院部、医技楼,县级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县级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三级医院指该医院总床位不少于500个且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m2,二级医院指床位不少于100个且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m2。三级特等医院为极少数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三级医院。
3、工矿企业的医疗建筑,可比照城市的医疗建筑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消防车库及其值班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大中城市和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县级以上抗震防灾指挥中心的主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工矿企业的抗震防灾指挥系统建筑,可比照城市抗震防灾指挥系统建筑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疾病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