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吋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东汉末年,统治阶级A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T层。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屮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力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屮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H己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皈依的羁怀愁思。《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闹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去者円己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或许是漂泊文人们对飘零转蓬的感慨,对黯然前途的失望,《古诗十九首》中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凋零的悲情意识,在对人生的思考方面也有所体现。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只凋零的情感渗透其中。“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去者日己疏》和《驱车上公门》的抒情主体都是埋葬逝者的坟墓场,激起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生命悲情意识。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思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羁旅他乡,求“荣名”而无果的游子欲“回车”。身名未立,功业未建,人生却如同花草“奄忽随物化”一般转瞬即逝《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古诗十九首》屮惜深意切的思妇之词也从侧而描写了游子在外无所皈依的状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描写Y羁旅在外的游子在兰泽采摘到了芙蓉、兰草等能够表达爱意的美丽花草,想赡T心中思念之人,却因“所思在远道”产生的空间阻隔而难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