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武则天用人.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则天用人.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4/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则天用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武则天的用人艺术内容摘要:本文力求在史实的基础上浅谈武则天的用人艺术,用客观资料评价武则天对待臣子的态度,同时稍论笔者对武则天的看法。关键词:用人,纳谏,求贤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将近半个世纪。对武则天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但她无疑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一注重吏治吏治对社会状况至关重要,武则天知道,对官吏光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是不行的,要使他们“称职”必须加强教育,使其懂得为臣之道。为此,她亲自撰写《臣轨》一书,从十个方面对臣下提出要求: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显然,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子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国的人物。由于此书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要求严而不苛,因而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武周时期官员较为廉洁奉公。二亲理朝政改唐为周时,武则天67岁。已近古稀之年的她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史载,“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①“临御天下,忧劳兆庶。宵衣伫旦,望调东户之风;旰食忘眠,希缉南熏之化。”②为了使各项政令有益于民,武则天十分注意了解民情。早在参与朝政之前,她就认识到上下蒙蔽的坏处。称帝后除继续利用铜匦等手段外,还常常派遣使节至民间调查,有时会亲自过问民间之事。圣历元年(698),武则天曾问群臣:“比在外有何好事?”③久视元年(700),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陆元方因说:“人间细事,不足以烦圣听”,而被武则天免去了宰相职务。④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充分听取大臣意见后,再采用相应的政策,是武则天的一贯做法。为了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武则天除每日早朝以外,还特令宰相轮流宿值。她深知掌握实权的重要,因而总是紧握权柄,防止大权旁落。三贤才控中枢(一)求贤武则天特别注意人才的擢拔。早在即位前,她就多次颁发《求贤制》,大力搜罗人才。登基后,在这方面做得更加突出。1进一步发展科举制,注重通过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科举制是继九品中正制后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起于隋而兴于唐。它包括制举和常举两种形式。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选官制度。据粗略统计,唐高祖武德年间由科举入仕者仅32人,每年平均不到3人;所用宰相12人,出身科举者只有1人。太宗在位23年,由科举入仕者224人,每年平均不过10人;所用宰相29人,出身科举者不过3人。除此之外,考试制度不够健全,“不贡举”的情况时有发生。制举偶尔举行,常举也只有秀才、进士、明经。高宗时,由于高宗和武则天的重视,科举制有了较大发展。在唐高宗在位的34年中,通过科举入仕者约630人;所用宰相47人,出身科举者11人。而且,科目也有所变化,“秀才”被取消,“进士”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制度仍不够完善,有时“不贡举”,有时科目少。这对于网罗人才是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武则天在临朝称制后,采取有力措施,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番改革:(1)使“常举”制度化,坚持每年开科取士。(2)扩大制举。主要表现在:①缩短制举间隔。以前数年一次,自此基本每年一次。②扩大录取人数。以前每次只有1至2人,自此人数增多。③增加制举科目。以前每次不过1至2科,自此增至7到8科。(3)调整取士科目。重点发展进士科,降低明经科的地位。如分神都、京师两处举进士;增加明法科及第人数,垂拱四年至30人。⑤(4)武则天令贡举人停****道德经》,学****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