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追寻红色记忆,永记先辈英魂.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追寻红色记忆,永记先辈英魂.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4/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追寻红色记忆,永记先辈英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艿袀追寻红色记忆,永记先辈英魂蒅——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有感肄   羂莆蒆芃2012年7月,我来到这里——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中国革命先驱者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简陋的生活条件下,长期与敌周旋,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革命的路真实而鲜活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瞻仰革命先辈们的居所、生活用品似乎都是一次特殊的缅怀和心灵的洗礼。莂尽管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韶山,但重走革命的路使这些抽象的事物都找到了依附和对应,找到了出处和源头。踏上革命的发祥地,这片热土依然散发着滚烫的革命的激情。革命就是从这里发展壮大起来的,革命先驱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还有许多矢志不移的仁人志士就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抛头颅洒热血,献身解放事业的。膆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坐南偏东,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故居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南方农宅形式,背山面水,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13间半,。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故居已经维修几次,现门额之“毛泽东同志故居”匾系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6月27日所题。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毛主席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毛泽东父子卧室中的床、衣柜、书桌、长睡椅和摺衣凳,堂屋中的两张方桌、两条板凳和神龛,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皆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故居前有一口亩地左右的池塘,塘中有荷花,故又叫荷花塘,与之相毗邻的是南岸塘。荷花塘与南岸塘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芄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在这里生活了17年。1910年秋,毛泽东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外出求学。1912年春,毛泽东回到这里教育亲人投身革命。1925年和1927年毛泽东回乡领导过农民运动,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小型的会议,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游人真多,一波一波地在涌动,导游经过扩音喇叭放大的声音像一根根电鞭子搅在了一起。故居门前站岗的士兵神情肃穆,恍如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走近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莁   桌椅早已破旧了,破旧得似乎已经经不起任何外力的击打,革命者的卧室,座椅还有一些物件,都用白色的布栏围护着,毛泽东临窗的办公桌也用布栏围护着,我好奇地把头伸进去看了看,里面竟然是空的,竟然没有椅子。革命先驱们在此聚会、酝酿革命出路,一系列救国救民的经典著作也许就是在这张如今找不到了座椅的办公桌上诞生的,故居里的土炕、桌椅依然散发着深刻、敏锐的思想的光辉。螁   参观故居,我好像又能看到了毛泽东日理万机的形象。革命受挫,被迫转移,指挥若定,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这首七律,使人在触摸历史脉搏的同时,似乎又置身于狼烟四起的战场,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