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7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教材简解]本课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先让学生经历测量老师的身高,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然后通过看、画、说、量、比、估等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在综合运用过程中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构建新知。[目标预设],知道分米、毫米和米、厘米的关系,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毫米,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设计理念]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探索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不断丰富各长度单位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体会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思路]、创生的过程。教师只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可以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毫米相对于分米来讲,毫米在实际测量中更需要,而分米只是为了计算简便。所以本设计先让学生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源于疑。上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老师的身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测量橡皮擦,使学生在测量中得不到整厘米数,从而产生创造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测量等活动中发现,得出结论,同时在描述、估测和倾听的交流活动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数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厘米)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吗?你有什么想法?:要想准确地量出橡皮擦的长、宽、厚,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板书课题:毫米)【设计说明:“量一量”这一活动的学具应选择不会等于整厘米数。让学生感到在实际测量中只有米和厘米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你有什么想法?”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毫米有多长呢?认真观察直尺,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别的刻度线吗?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观察放大的直尺图回答下面问题。①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②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到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3)在自己的直尺上任意找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有几个小格。(4)通过以上的观察和数小格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板书:1厘米=10毫米)(5)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用手比划1毫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