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docx

格式:docx   大小:5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docx

上传人:小博士 2019/4/9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同志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里,我们党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总结。它从制度的高度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因为他们都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深深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特质,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最终“凝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前行的根本指针。二、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建国后,我国没有管理现代经济的经验,知识不足,技术落后,而苏联有了20年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他们的经济和技术相对我们而言已达到较高水平。当时,我们"以苏为师”。苏联“老大哥”把全苏计划和管理机构动员起来,帮助我们搞了一个有计划按比例建设的轮廓,又承担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项骨干工程的设计、设备供应和技术指导的任务。可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察觉到苏联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其一,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估计上,脱离国情。斯大林1927年提出全面进攻资本主义,1936年提出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提出过渡到共产主义,1946年提出'‘在一国建成共产主义”。其二,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片面发展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1953年与1928年相比,农业增长17%,,重工业增长29倍。其三,在体制上过分单一,高度集权。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过分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对外霸权)等等。苏联经济发展和体制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毛泽东早已察觉到,因此,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少走弯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初步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