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好人未必有好报辩论素材.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好人未必有好报辩论素材.doc

上传人:cjrl214 2019/4/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好人未必有好报辩论素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首先,我将阐述我方对好心和好报的理解和理论依据 好心属于主观动机,是好心主体希望其行为能对他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良好效益的主观愿望。 一、对方辩友 认为好心总有好报。“总有”在逻辑上是指唯一确定的必然关系,好比说人总有一死,就是一定会死,没有其他结果。首先,从唯物辩证论的角度看。好心是主观动机,好报是客观结果,正方坚持认为好心总有好报,实际上就是以主观动机代替客观事实效果,是典型的动机论,唯心主义观点。 而我方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未必”在唯物辩证法上指的是或然判断,指的是有时有好报,有时没好报,有时是善报,有时是恶报。只要有一例好心没有好报,“未必“就能成立。  二、大量的事实表明,要想好心有好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是要要分对象的,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 这好比想让一棵幼苗结出稻谷,需要雨水,需要光照,需要大自然的生长法则。忽略这些要素,只有好心一颗好心能带来什么?带来的只能是拔苗助长!  不考虑对方需求和感受的好心只能是好心没好报。举个例子:某些慈善机构在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时,一些受助者却拒绝资助,认为这侵犯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好心没有得到好报。 好心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国内搭公交车你把坐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家,得到的是感谢和赞美。但还是你,在丹麦,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结果呢?你得到的只能是委屈和指责,因外在北欧,这是侵犯老年人的自尊!   三、既然,“好心未必有好报”,那就是代表我们没好心吗?那就是冷漠吗?错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深知“好心未必有好报”,我们才更珍惜好心,才更提倡好心,才更希望好心有好报。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两百年前告诉我们的那样,“正是现实中充满了失望,我们才被赋予了希望”。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传统道德滑坡,很多人失去信仰,迷失自我,法律法规不健全。 正是深知“好心未必有好报”, 各级政府,媒体,社会各界才更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入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完善惩恶扬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大家一起,拒绝冷漠,让好心温暖中国!四、更何况,对方辩友所谓的好心又由谁来评判呢?你怎么证明你所说的就是好心呢?某个想法,你觉得是好心,他人也可能未必觉得是好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同样看到很多借“好心”之名,而行“坏事”之实的例子。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你看,多好的心肠啊,他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用他自己的话理解就是一切皆出于好心,为了天下,为了黎民苍生。但是历史却说他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好心还是坏心,有时候确实难以分辨。既然连“心”是好是坏有时候都难以分辨,那何来好报呢?古有韩信辅汉,被诛淮阴,岳飞抗金,冤死风波亭,今有彭宇好心,反成被告,父母好心,反成溺爱(李双江、李刚)。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一件件真实的例子都告诉我,好心未必有好报。而对方辩友为什么对这些真实的例子视而不见,而固执地坚持好心总会有好报呢。就连对方辩友一再强调的雷锋也曾经说过“对人民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为什么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因为连雷锋也可能意识到“好心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