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杂玉村的藏陶故事.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杂玉村的藏陶故事.docx

上传人:资料分享 2019/4/10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杂玉村的藏陶故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杂玉村的藏陶故事杂玉村(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有制陶的传统。泥土在手艺人的巧手之下变成各种生活用品,曾经,杂玉村人靠售卖这些陶器增加收入;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更方便耐用的金属制品代替了陶器,杂玉村人曾一度荒废了制陶手艺。66岁的查堆是少数一直坚持做陶器的手艺人。随着政府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力度,查堆感觉自己越来越受重视。村里希望查堆把制陶手艺传授给年轻人,让杂玉村制陶的传统能一直延续下去。取土的女人们村子后面的山坡上,一根木桩上绑着高音喇叭,有时候会播放歌曲,有时候会播送通知。这天上午,坐在村委会院子里晒太阳的古桑曲珍和次仁仓决听到喇叭响了,通知村里的女人们都去山上挖陶土。村里要做一批陶器作为样品,逐步将杂玉陶器推向市场。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杂玉村挖陶土、和泥的工作要由女人来做,但女人们又不会制陶手艺。古桑曲珍和次仁仓决带上取土工具:一把小锄头、一个筛土用的竹筛子、一条编织袋,每人头上戴了一顶花帽子,朝村外的山坡上走去。走到其中的一个取土点,古桑曲珍开始对四周的土进行检验,方法也很简单:取一小把泥土揉碎,加水(最方便的是用唾沫)揉搓成条状,放在手心里按压,有韧性不会烂的是陶土,一按就散开的土则不能用来制陶。检验完毕,用锄头挖土、敲碎,再将土过筛即可装袋。一个多小时后,古桑曲珍和次仁仓决背着半袋土回到村委会的院子里。取回来的土还要用更细的筛子筛一遍,然后将细土和粗土分开,分别加水揉成制陶用的泥料。粗的土用于制作陶器的主体部分,细的土用于制作精细的部分。接下来制作陶器的工作,将由男人来完成。查堆的制陶手艺4月,气候多变,刚刚还是晴天,一下子又阴云密布,下起冰雹。冰雹很快过去,老艺人查堆家的院子微微有点湿润。查堆在地上铺了一块垫子,摆上制陶工具,脱鞋盘腿而坐,他打算做一个酒壶。查堆采用的坯体成型方法是慢轮加工,轮子是他自制的,底座是一个石柱,上面是一个陶制的圆盘,通过一根铁轴和底座连接。一块平石板用于揉泥,小盆里的水用于将泥坯加湿打磨,其他还有木拍、木刀、羊皮、牛角模子等工具。不同的器物配合大小不同的陶制内模(陶盔)来进行制作。首先选出器物成型需要的陶盔扣在慢轮之上(轮子中间是石头,外边是陶),在陶盔上洒一些防粘的灰(藏语称“紫典”),再用拍打成饼状的泥扣在陶盔上,用手或木拍转动拍打泥饼,使其延展并均匀地附贴在陶盔表面。当双手都在忙,没有空的时候,查堆要用脚指头拨动轮子。因此,查堆每次工作的时候,都要脱鞋。将陶盔倒转放在撒上灰的陶轮上,即可取出陶盔而得到一个陶罐的大致形状,再用一根泥条固定,防止在轮子转动的过程中滑动。接下来用软毛刷蘸水打湿上沿,用手将上沿渐渐向里收拢,并用木拍不断拍打,形成酒壶的主体部分。下面做一条宽约两三厘米的泥条,与酒壶的主体部分连接形成壶颈。在壶颈的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用羊皮蘸水将表面打磨光滑。在慢轮加工和泥条盘筑过程中,经过不断拍打、刮削和磨平,酒壶逐渐成型。制作壶嘴:将泥饼包裹在牛角模子上,捏合在一起,然后用木刀切掉多余部分。壶嘴和壶身连接处需要挖孔,再将壶嘴粘合在壶身上。制作壶把手:做一条宽约一厘米的泥条,粘合在壶颈和壶身上即可。制作盖子:要换一个小一点的陶盔。泥块经过拍打、刮削和磨平,用木刀刻上简单的花纹,酒壶盖子制作完成。最后是对酒壶进行装饰:用木刀在壶体上刻画各种简单的花纹,甚至圆珠笔也派上了用场――去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