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云雕是中国雕漆工艺中最具独特性的工艺,是中国漆文化及其制作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中国独创的云雕漆工艺为中心,从中国天然漆的源流出发,通过多视角诠释中国的云雕漆工艺发展与现状,并通过传统的云雕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实践、试作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创新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关键词云雕工艺;传承融合;资源转换;创新设计;实践提案一、研究方法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实践课,是教学计划内综合设计课程的一部分,已开设了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课程通过对已成功存活了千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生产生态现状调研、考察及下厂社会实践中,选择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物像载体的传统材料工艺漆工艺入手,尝试通过创新设计形态语汇表达,传达一定的境界和生活趣味,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设计转换。通过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创造新的民族文化,也为新旧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增添活力。在中央美术学院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下,培养能够融入未来产业创新,推动产品革新、适应产业设计创新的原创型专业人才,成为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整合上述思维与能力的学生,同时教育学生前瞻性、系统性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以产品设计学科的方法论构建,实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产品设计创新领域、多维度地创新型人才。把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注重产品设计与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生态型产业发展与传统手工艺和谐共生的认识,探索无公害生态型产品制造方式与方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基因。注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新产品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发挥原创性专业人才的应有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寻找提升本民族产品品牌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当创意设计与传统工艺中的文化资源结合,才能使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有了源头和后劲,使国家在国际上形成属于中国设计的民族文化品牌。传统手、工文化的复兴,离不开高校专业教学的参与保护与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设计与转化如图1。此课题除作者多年赴中国云雕产地实地调研,寻找现存相关生产企业和云雕传承人并组织学生进行课题性专题实践研究外,还得到了国际漆工艺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望月重延教授,东京艺术大学三田村有纯教授、清华大学周剑石教授及同事江黎教授、大家、黄河云雕等协助与指导。同时也感谢北京故宫博物院、山西省文物局、新绛文物局及扬州文物局的研究员及专家学者们,同时感谢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协助。二、程序实践描述一中国漆的分布与特征漆树在中国地域辽阔,从自然气候区来看,跨越亚热带、温暖带广大地区。从地理位置看,南达南海、广州,北至辽宁,西至西藏,东到东海之滨,北纬19度到42度,东经97度到126度的山地、丘陵,几乎都有漆树生长。其中陕西省漆产量最大,其次是湖北、四川等地。陕西平利的牛王漆、湖北施恩的毛坝漆、普新漆最为著名。中国漆树的类型多数为野生和半栽培的大木漆树,主要成分是漆酚,含氮物和树胶质,此外还含有一定的水分和其他有机物。天然生漆中各种成分的含量,随漆树的品种、生长环境、采割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生漆中漆酚含量越高质量越好,漆中水分较少的质量较好,水分较多的质量较差。温度和大气湿度对漆酚的活性有很大影响,天然生漆需要在一定的温度20℃—40℃之间和一定的相对湿度70—80范围内才容易干燥。天然生漆具有一般合成漆所不可比拟的许多优越性能,其耐腐、杀菌、阻燃、环保等特性,素以涂料之王著称于世。几千年来,生漆被广泛地用于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的涂装、军工航天器及建筑的涂装等如图2。二现代中国漆器产地及分布现代中国漆器产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山西、江苏、福建、四川等地。其中北京以雕漆工艺为主,山西有平遥的堆鼓、漆绘、新绛的云雕工艺。江苏扬州以螺钿、镶嵌、雕漆工艺著名。福建的脱胎漆器重量轻,色彩华丽,具有耐水、防腐和耐酸特点,漆画也有在当地高校等作者中有一定发展规模。厦门的漆线雕工艺和四川的平脱工艺、漆绘也各具特色。三云雕的起源、发展过程及生产现状调研云雕是中国雕漆工艺中一个独特的种类,因雕剔出的分层纹理与犀牛角的肌理相似旧称之为剔犀。云雕始于唐代,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勾、回分、卷草、剑环等纹样组成,故后人称之为云雕。但日本把中国的这种雕漆技法称之为屈轮,制作工艺也以快刀片削漆面形成的轮状纹肌理为主,与中国的云雕剔刻技法完全不同。云雕工艺是用两种一般为红、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一般漆层厚度累计达5毫米左右。再用特制的雕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窄。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利用此剔刻技法可把漆平面雕刻成高浮雕立体感的纹样。实地调研中,据原新绛工艺美术厂陈工艺师讲述,县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