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陇西走廊.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陇西走廊.doc

上传人:neryka98 2019/4/1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陇西走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时间:2011-10-24作者:马宁来源:中国西藏网[关闭窗口] 编者按:“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距今已经有25年了,但是至今没有人对此进行论述,作者根据在陇西走廊中的长期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对费老提出的“陇西走廊”的概念进行回应,概括出陇西走廊的概念和内涵,并对“陇西走廊”中的民族与宗教情况进行论述。一、民族走廊概念的提出陇西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的延续,他在1978年9月首次提出藏彝走廊的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着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的园地。[1]”如果联系到上述甘南、川西的一些近羌语和独龙语的民族集团来看,这条夹在藏彝之间的走廊,其南端可能一直绕到察隅和珞瑜。[2]”并在1981年12月再次论及藏彝走廊:“从宏观的研究说来,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的调查。[3]”为了推动藏彝走廊民族综合调查的实施,1982年4月费孝通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言中,再次说明了考察的重要意义:“好就好在,第一条它打破了行政上的界限,第二条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进行综合研。[4]”同年,费孝通在武汉的民族问题座谈会上又谈到:“上面所讲的那个地带就是我所说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我也曾称它作藏彝走廊,包括从甘肃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珞瑜地区。[5]”并进一步对民族走廊进行了概括:“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6]”李绍明在1994年对民族走廊的定义是:“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民族走廊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沉淀。对民族走廊的研究,不仅对于民族学、民族史上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而且对于该民族当前的发展亦有现实意义。[7]”后来他又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补充:“民族走廊的特殊含义在于,某一或某些民族长期迁移的路线必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的走廊环境中,始可称之为民族走廊。[8]”二、“陇西走廊”的概念界定陇西走廊的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在1985年去甘南考察后撰写的《甘南篇》中首次提出了陇西走廊的概念:“我这次从兰州去甘南是沿洮河,靠着陇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南下的。到合作就跨入了青藏高原的东界。紧接青藏高原的这一缕黄土地区出现了一条成分复杂,犬牙交错的民族地带,不妨称之为陇西走廊。在现有的分省地图上,这条走廊正是甘、青两省接壤地区,往南延伸便到云贵高原的六江流域。这里是对民族研究工作者具有吸引力的地区。[9]”在《临夏行》中他对这一概念又进行了梳理,“陇西走廊沿着甘青两省边界,北起祁连山,南下四川,接上横断山脉的六江流域。[10]”“这条陇西走廊可以说是汉藏两族的分界,也是农牧两大经济区的桥梁。[11]”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