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昌平线 十三陵景区站.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昌平线 十三陵景区站.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4/12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昌平线 十三陵景区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昌平线十三陵景区站-旅游管理昌平线十三陵景区站 【十三陵景区站】明十三陵:风雨沧桑六百年随着昌平线二期的开通,前往明十三陵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从昌平线明十三陵站出来往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景区。沿途一棵棵白桦树翠绿笔挺,像一排排迎宾卫士岿然不动,不觉让人心情大好。蓝天白云下的青翠山脉伸向远方,放眼望去可以发现明十三陵竟是地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可能会问,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怎么这里才有十三位?原来,缺少的三位中,第一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元璋。他当时定都南京,所以死后也葬于南京。第二位是大名鼎鼎的“建文帝”——朱允炆,他被叔叔明成祖朱棣推翻,去向至今下落不明,故,十三陵没有他的陵墓。第三位是明代宗朱祁钰。对明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但后来被放了回来,他谋反篡权,废了其弟(明代宗),并以诸侯王的礼遇下葬。所以明代宗也没有葬在十三陵。这就是此处为“明十三陵”而非“明十六陵”的缘故。神道是来到十三陵的第一站,也是每个游客必经之地。而石牌坊是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这处牌坊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全部用汉白玉雕砌。上面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殆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神道左、右的两座小山。右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跃腾挪的苍龙;左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从十三陵的坐向来说,恰是左青龙,右白虎,“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大宫门处有块石碑,碑上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神道共长7公里。明朝那会儿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这距离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真可谓是个考验。明朝十三陵作为明代的皇家陵寝在当时派有重兵驻守,曾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而如今的游客可以闲庭信步漫游在大红门后的神道。这条神道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神道中央有块碑亭,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有两层楼那么高,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走过漫长的神道,可以先参观有“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在这座宏伟的陵寝中葬着明成祖朱棣夫妇。最让人暗暗称奇的莫过于祾恩殿中的“楠木柱”,殿内的楠木柱粗得两人都无法完全合抱。楠木有多贵?有人说堪比黄金!虽然有些夸张,但它在木材中的贵重就相当于黄金在金属中的贵重。这样一来,如此巨大的整木说不定真的能跟黄金比价了。因为国内现在找不出第二个这种楠木支撑的大殿了。参观完长陵可以前往定陵看看。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他虽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