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道教史话.doc.doc.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道教史话.doc.doc.doc

上传人:changdan5609 2015/10/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道教史话.doc.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道教史话
第五章: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阶段的道教
1、皇道之宗
中唐至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引起了道教中人的关注,陆希声、无能子、李约、王真就是比较突出的。经过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的王道之术有了较大发展。
陆希声是晚唐道教学者,著有《道德真经传》等。他的思想以儒道调和为特色。他的思想特色首先体现在对体用关系的阐发上,提出“体本无用”“用因体生”,道为体,名为用的观点。在道物关系上,提出了道实用虚的观点。他还根据“道体名用”的本体论思想提出了“体道用名”的方法,“体道”就是循顺物之理,“用命”就是适应事变。这个体用模式还被他运用到了解释道与德、无为无不为的关系上,提出了道是“真精之体”德是“妙物之用”,体可以兼用,用不可兼体。道可以兼德,德不可兼道;以及“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关于如何在形而下的现实中把握道,他提出了“事理冥会”的观点。从事功践履来说就是要“动以照事”“静以照理”,“事理俱照”二者均不偏废。他还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好事理关系的关键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种事理观对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
在王道之术方面,陆希声强调必须“以爱民为本”宽政于民,“上下相亲”“爱民如赤子”。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按照天道治理天下贯彻到身心性命层次,要“以百姓心为心”。权实关系是王道之术的另一个方面,他首先界定了权与实的内涵。“权”就是使偏离“正”后返还于“正”;“实”也就是“正”,就是清净无为之道。权出于实,自然也要反归于实,在权实关系中“实”是根本性的。
《无能子》是晚唐因躲避战乱而不愿留下姓名的一位隐者的道家类著作,其宗旨是“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把宇宙论和性命观融会贯通,最终落实到社会、政治思想上。《无能子》认为,道浩荡无边,虚静应物,心本来的样子是如此。“自然”的心就是“无心”,无心首先是无是非、非别之心,其次是无欲、无私。无心而顺应时势就是无为,必定能无所不为。他还认为无心就是使气聚神和,为此就要顺于性,安于命。
李约是公元九世纪一位道家学者,著有《道德真经新注》。在王道之术方面,李约提出“以民为本”“爱国理民”的思想。
2、张万福与杜光庭的科仪之术
张万福是活动于唐玄宗时期的太清观道士,是继陆修静之后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以“修道即修心”为指导思想,视上清经为最高品位的道经,认为持戒重在心戒,即在心中断除***,修善止恶。对蘸仪,他同样强调要落实到心,即必须心“诚”。
杜光庭是唐代末年另一个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其成就超过了张万福,对后世影响更大。杜光庭强调通融三教:“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他顺应内丹心性修炼思想鼎兴的潮流,把得到成仙的修炼归结到心性功夫上,提出了“灭心”的主张,就是使心静如明镜,不起波澜不产生欲念。“炼心”就是要处理好性与情的关系,断绝贪念欲望,驾驭住情,使它返回性,合于道。
杜光庭对于道与术的关系有自觉的认识,道非术无以自致,术非道无以延长,道与术相辅相成
。修道成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伦理道德的涵育,他的《老子》注释不同于前人的突出特点是非常强调伦理道德,这开启了宋代之后道教伦理之术的先河。在王道之术方面,杜光庭融会儒家的“仁政”“怀柔致远”和道教的“崇道”“尚柔”“清静”“无为”等思想。
唐代以来。道士们对斋蘸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斋蘸仪式变得异常混乱。杜光庭本着天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