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儿科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6岁,平均52±15岁。试验组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7岁,平均55±1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20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总结,调查并记录患儿在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照组患儿由普通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试验组患儿由经防范对策加强后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防范对策如下①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注意儿科护理中的细节,减少患儿的意外发生。②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相比于正常成人的护理工作,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较大,合理配置临床护理人员,减轻护理工作的强度可减少患儿意外。③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借助患儿家属以对患儿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准确地对患儿病情作出判断,避免患儿意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护理意外的有42例,不安全因素中护理态度不端正引起的20例,责任意识模糊17例,业务水平不精3例,工作不积极2例。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护理态度不端正,责任意识模糊,业务水平不精,工作不积极导致。 22两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发现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为340,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3讨论在对于儿科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一定的安全意识,对于护士水平要有一定的提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做好相应的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健康知识教育、入院患儿接待工作,还需要处理好医生对患者治疗叮嘱。由于在儿科这样护理工作中,患者家属较多,床位之间的转换速度较快、病情变化多端、医生叮嘱多的特点,因此在这样繁杂的工作中,极容易产生记录错误以及阴差阳错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护士严重缺乏工作责任心,未曾严格按照医院规定来工作,对于患者的床号、用药量、姓名、药品浓度都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工作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患儿健康影响重大。在本次研究中,对20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护理态度不端正与责任意识模糊为影响患儿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其中业务水平不精在相关报道中也被列为主要不安全因素,而我院只有3例,这可能是与我院所有临床护理人员在上岗前均需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实践培训有关。另外,沟通不畅也被认为是导致护理意外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张慧敏等研究显示,患儿由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属与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增强其沟通能力。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护理意外无1例,这可能是我院在患儿入院后均由护士长向患儿家属告知注意事项并与其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沟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