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4/1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2、导读第二自然段。(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6)指名上台表演。(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施教的首要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这里我选准课文的空白点,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奉献思维结果。为读好下文打好语意和情感上的底色。[3、导读第三自然段。(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