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语文的事儿(王崧舟).doc

格式:doc   大小:10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的事儿(王崧舟).doc

上传人:duzw466 2019/4/15 文件大小:1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的事儿(王崧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的事儿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   “内容”——“人人看得见”,不稀奇;“涵义”——“有心人得之”,范围在缩小;而“形式”呢?“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什么原因看不见?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在这里,我是从第三边界的角度理解语文的,显然,这里的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   不难发现,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就越浓。由“内容”而“涵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独当之任。 关于“语文”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朱先生所讲的,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他说“近年来的****惯”——“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惯上。要养成这个****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受了“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王尚文先生最早提出的)的启发,前不久,我搞了一个实验,一个关于“语文意识”的实验。我以“人教版”(国标本)的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实验的母本,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从这套教材(第一册到第十二册)中,随机抽取若干篇课文; 第二,用“语文意识”重新细读这些课文,就像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留心它的“语文”,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语文”的东西。先抽课文。每册抽一课,抽的都是第十七课,完全随机。抽出的课文列表如下:年级册次课序课题一117雪地里的小画家217小壁虎借尾巴二317酸的和甜的417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绝句三517孔子拜师617可贵的沉默四717长城817触摸春天五917地震中的父与子1017梦想的力量六1117少年闰土1217《汤姆·索亚历险记》抽了就不能换,尽管不少课文我不熟、也不喜欢。然后,就是细读这些课文,用“语文意识”重新审视它们,看能发现哪些“语文点”。在这里,我又定了个规矩:每篇课文只琢磨两个“语文点”。□第一册第十七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有些童趣。通常我们会怎么上呢? 师:小朋友们,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呀? 生:有小鸡,小鸭,小狗,还有小马。师:小鸡干什么呢? 生:小鸡画竹叶呢! 师:小狗呢? 生:画梅花呢! 师:小鸭呢? 生:画枫叶呢! 师:小马呢? 生:画月牙呢! 师:画得像不像啊? 生:画得很像。师: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 生:因为他们本事特别大,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老师顺便还要渗透一下“冬眠”这个常识,结果,闹了一个笑话。师:你们知道青蛙呀、蛇呀为什么没来参加活动吗? 生:因为它俩没穿毛衣! 把老师给气得:“不知道不要乱说!这个叫冬眠,就是冬天睡着了。这是个科学知识,咱们现在不管它,你知道就行了。到了初中,科学老师会跟你说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指向的全是“内容”。朱先生所讲的“语文”,在这儿别说侧面,连个背影都找不见。“语文”在哪儿?我试着找了两个点: 第一,把诗句改成这个样子: “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 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看,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小狗、小鸡、小马、小鸭,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谁也没有篡位、越位。那么,什么变了?句序变了。句序变了,意味着什么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 儿歌是什么?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