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系统开发原理系统开发方法概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第一节系统开发方法概述开发方法是指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逻辑、途径以及工具的组合。一、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回顾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管理工作。面向处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数据库。面向数据20世纪60—70年代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时代。puterAided(orAssisted)Software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强调解决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效率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则到了客户/服务器的时代,或基于Web的开发时代。这时客户宁愿买现成的软件包,甚至是整个系统,而不愿自己开发。用户买来许多软件部件,自己或请顾问公司把它们集成起来,这就是系统集成或基于部件的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二、系统的开发策略1、“自上而下”(亦称“自顶向下”)策略优点:整体性强、逻辑性强;缺点:工作量大,周期长,复杂;适用范围:大、小系统2、“自下而上”(亦称“自底向上”)策略优点:工作量小,周期短,相对简单;缺点:缺乏整体性,功能、数据冗余,易返工;适用范围:小系统3、综合方法自上而下的进行系统的总体规划、分析、设计;自下而上的对各个模块进行实施。特点:既考虑到系统的整体性,又可节约人力、物力、时间的耗费。三、系统开发方法(一)生命周期法(lifecycleapproach)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结构化方法的基础。基本思想:按照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规律,把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五个主要的阶段,并明确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原则、方法、工具和形成文档资料的方法。(二)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approach),即“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足够简单,并能被清楚地理解和表达的若干层次。它是生命周期法的继承和发展,是生命周期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结合。它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来编程,使之标准化、线性化。优点:结构化方法不仅提高了编程效率和程序清晰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和可维护性。“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思想方法,先明确用户的需求,然后从系统的总体出发,把一个复杂的系统“自顶向下”地划分为尽可能独立的子系统和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再“自底向上”地开发和调试各个模块,最后进行模块联调和整个系统的调试。具体而言,就是先将整个系统开发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等。在系统规划阶段,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层深入至最底层;在系统分析阶段,新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逐步实施,即组织资源从最基层的模块开始编程和调试,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结构,将模块按层次一个个组装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层地构建整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