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分封制与五等爵.pptx

格式:pptx   大小:2,465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封制与五等爵.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9/4/15 文件大小:2.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封制与五等爵.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分封制:起源与演变第二节周代诸侯五等爵什么是分封制呢?简单地说,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由他们在各地方建立隶属于王朝中央的地方政权,协助周王统治整个王朝的制度。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西周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和夏商两代的国家结构一样,周王朝也将整个天下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组成部分。畿内由周王直接来统治和管理。而畿外则要借助于各地的诸侯来统治。由此建立起西周王朝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统治秩序。第一节、分封制:起源与演变一、氏族部落时代的分族别居与部落征服。二、赐姓命氏与早期分封: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三、早期国家形成中的共主模式四、周初大分封——周代国家政体形式的确立一、氏族部落时代的分族别居与部落征服《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赐予“分地”是分封制的基本要素。就其根源可以上溯到氏族部落时代。1、分化增殖——分族别居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严重地受制于自然,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即是一种表现。某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总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食物数量间有一个比例,超出此比例,就要从该地区出现向外的遗民运动,这就是部落分化增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摩尔根《古代社会》最初,人们总是寻求生活资料特别富裕的地区作为部落居地,于是这里就形成一个天然的中心。以后逐渐由于部落人口过量又使这里成为一个向外遗民运动的发源地。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新部落总是与天然中心的原部落在地域上是毗邻的,因而这样形成的部落之间容易结成部落联盟。——摩尔根《古代社会》《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史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左传》昭公元年:高辛氏有二子,伯曰瘀伯,季曰实沈,……迁瘀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以服事夏商。《左传》襄公四年:浞(zhuo)因羿室,生浇及豷(yi),处浇于过,处豷于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熊挚有疾不能立,乃自窜于夔,后子孙有功,被封为夔子。《契丹国志》载契丹始祖“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清实录》记载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兄弟即世传的六祖,“六祖六处,各立城池,称为六王。”部落族邦从更早的部落氏族承袭有分化增殖的功能。其原因一般可概括为:其一,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特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能予容纳的人口有限,过此限度,人口只能外迁。其二,受政治管理水平的限制,早期政治共同体所能容纳的规模有限,过此限度,其成员只能分化外迁。这两点决定部落族邦的规模有一定限度,由此又导致所谓诸侯别封或别国的现象,其他如战乱祸难等变故也可引致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