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把好人写真实把好事写感人
新闻媒体在弘扬主旋律、弘扬社会正义、良知和爱心方面理应有所作为。2011年衢州相继出现占祖亿舍身救人、“最美教师”传播大爱等事件后,《衢州晚报》应势而动,结合“走转改”活动,及时推出了“寻找身边的感动”子栏目。至今已推出60多期,深受读者喜爱,也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
“寻找身边的感动”栏目何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关键在于栏目稿件把好人写真实,把好事写感人了。
写何人?
平民+感人
平民英雄,凡人善举,这是栏目最初的定位,也决定了栏目报道人物的选择标准。
平民原则。在至今推出的60多篇报道中,所有人物均来自基层群众和普通市民。有在车祸现场勇救多人的曾经失足青年,有家中一贫如洗却被人称为“流动血库”的低保户,有一字不识却能在病重时决定捐献眼角膜的57岁农民,也有多年坚持为他人送温暖的残疾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高官,不是富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芝麻绿豆小事”成为洋溢在人间的浓浓大爱。
开化县金村乡57岁的农民杨发良在4年前因突发脑溢血,一直瘫痪在床。2011年病情加重后,他已不能言语,却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眼角膜。这是记者在走基层中偶然间了解到的线索。获知这一线索后,记者及时采访并全程跟踪,栏目组及时提供报道思路。身处大山的农民身份,令人仰止的高尚之举,这使主人公成为新闻人物。
感人原则。怎么样才能把人物还原得感动人?栏目在对“感动点”的把握上坚持两点:一是人物所做好事给人的“意外性”,即这个人物所做的好事能给人一个意外感;二是做好事的持久性。
有一篇《江山流动的“血库”刘荣奇》,主人公可说是家徒四壁,精神有残疾的妻子每天需要料理,有工做的时候,每天才有几十元的收入。他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流,采访也是经当地村干部做了好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他的另类精神追求:13年来坚持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这12000毫升,曾获国家无偿献血银奖荣誉。在给他所拍的照片上,背后是他家中破败不堪的墙壁,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映衬着他那张因生活劳苦而略显憔悴的脸。正如“感动点”中所描述的:“没有财力去帮助别人,只有用自己的身体。”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叫人不动容不为之落泪?写何事?
细节+反差
写细节。都说细节最能打动人。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些“小人物”所做的好事本来就很“芝麻绿豆”,还有什么细节可言?其实不然,正是太多的“芝麻绿豆”,要求我们更要学会“拎”,更能捕捉细节。否则,整篇报道会像一篇流水账,一锅白开水,读之无味。
如栏目报道了很多热心于社区大小事的居民老太太、老大爷,他们所做的事相比栏目其他人物更显琐碎,这里就需要巧选细节。在《小替
“闲人”陈爱仙》一文中,社区居民陈爱仙是个热心人,社区卫生、安全她都爱管,而且一件事非管到底不可,居民说她很“拧”。在与栏目组联系沟通后,作者选取了“多番上门劝换老化电线”“为收卫生费与‘钉子户’斗智斗勇”“180天坐在垃圾筒旁改居民旧习”等三件事,将一个热心、倔强、机智的老太太写活了。
写反差。这其实是细节的另一个选取形式,它的交集点在于主人公自身的行为与外人预期之间的落差,而这种落差恰好展现了一个丰满、真实的人。
2011年11月5日,29岁的开化青年汪承利坐中巴车进县城购物。途中,其所乘的车子与一辆面包车相撞,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