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有感.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有感.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9/4/16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有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是美国现代很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中创办过实验学校,也发表过很多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经验主义与教育》等。我将结合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第一条 什么是教育“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感:一般人所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实际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培养好、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前提。“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感:有种说法认为,小孩子就好比一张白纸,而教育就是“园丁”在上面画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儿童并非白纸,他们有自己的天性,尊重其天性,是教育的基本前提。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恰恰是一个破坏儿童天性的过程。这种教育强调书本死知识的灌输,而非学****能力的培养,强调施以外在压力逼迫孩子学****而非激发他们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热情,结果,导致孩子普遍厌学,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孩子成长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感:中国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教科书里面,充满了各种道德和政治的说教,结果,却培养出一大批缺乏基本道德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记得德国人洪堡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第二条 什么是学校“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死气沉沉。”感:我认为这不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吗?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将书本学****和现实生活对立起来。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又有多少孩子受益呢?杜威提倡,生活即教育,不能将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人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是以其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缺乏现实生活的参与,任何知识都不能真正转化为人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做家务、做运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教育,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教育。同样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道德教育也不能脱离实践训练和社会生活。第三条 教材感:社会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在生活中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至于考试,就更不能算是教育了,所以,“应试教育”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理。“历史就它提供社会生活和生长的各个方面来说,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感:历史是训练儿童思维能力的一门很好的课程。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分析当下生活的素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