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文档名称:

桂枝汤类方.pptx

格式:pptx   大小:189KB   页数:7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桂枝汤类方.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9/4/16 文件大小:1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桂枝汤类方.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授课提纲简介源流考一、组成与方义二、仲景使用桂枝汤的经验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七、临床应用释疑桂枝汤简介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计有26首。桂枝汤中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姜、枣为佐,甘草为使,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其汤头歌诀很多人都稔熟于心:“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历代医家对桂枝汤之论述不可谓不多。千载之下,争论亦不少。桂枝汤源流考传说桂枝汤是商代大臣伊尹配制的,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中。伊尹曾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总结前人运用本草治病的经验,结合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一、组成与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桂枝药性回顾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临床可用于发热,自汗,肌肉关节痛,头痛,腹痛,肢冷,头昏,心悸,喘息,短气等病证。芍药解芍药是桂枝汤的臣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芍药的使用多未注明是白芍还是赤芍。白芍与赤芍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补泻不同。白芍偏补,赤芍偏泻。金代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后注云:“白补赤泻,白收而赤散”。历代多有争议,有白芍说和赤芍说两种分歧。白芍说占有优势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白芍药性回顾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汤液本草》曰:“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桂枝汤中皆辛甘发散之品,唯芍药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能发汗以止汗。张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因中有芍药能止汗也”。佐使药姜、枣为佐药。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之效。大枣性微温,味甘,具有补益脾胃,滋营充液之作用。方中使药为炙甘草,性温味甘,具有补益中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伤寒明理论》曰:“姜、枣之用,因能发散,而此又不特发散之用。……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医方集解》中有如下说明:“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有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盖纵观其方,方中桂枝解肌祛风,宜通卫阳,生姜辛温止呕,以助桂枝通阳,此二者偏于卫。芍药益阴和营,大枣益气调中,可助芍和营,此二者偏于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更达调和营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