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尊严教育与学生积极心理.doc

格式:doc   大小:15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尊严教育与学生积极心理.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4/17 文件大小:1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尊严教育与学生积极心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尊严教育与学生积极心理-教师教育论文尊严教育与学生积极心理 文/赖玉兰摘要:当代社会,尊严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是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从人的感受而言,尊严的有无,直接影响人的自我认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尊严从获得上而言,来源于自尊与尊重,学校教育应强调尊严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自尊观念,尊重他人及获得他人尊重,获得一种积极心理。尊严从制度价值而言,在于维护人的自由与平等,学校教育从尊严出发,在教育中贯彻自由、平等理念,方能培养学生持久的积极心理。关键词:尊严;尊严教育;自由;平等;积极心理近些年,“尊严”一词经常被人们提及,“要让民众活得更有尊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有尊严的养老”,“病人的尊严”,“残疾人的尊严生活”等等。“尊严”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一、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尊严”是一高度抽象与模糊概念,《辞海对“尊严”的解释是:(1)庄重而有威严,使人敬畏;(2)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3)对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我肯定和不可贬损性。马克思认为,“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③在马克思理论中,尊严的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主体性价值的自觉,即主体自身对自我生存状态的价值评判和自觉。二是主体价值的客观存在性,既主体本身有值得尊重的性质或价值。三是社会评价的积极性,社会或他人对自我作为人的生存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尊重与认可。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二层含义是其根本,是马克思从欧洲古典哲学扬弃而来。欧洲古典哲学关于尊严的阐释,以康德为代表,认为“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它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将尊严推向价值王国的顶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至上性。正因为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价值所在,是人自我的、社会的正面评价,因此,尊严的有无,是人积极健康心理的基础。对一名学生而言,自觉认识到自身价值的至上,自觉于善,自觉于道德尊严,才在根本上有了积极心理的基础。当一名学生固有的尊严,得到学校、老师、同学等的承认、尊重,则是他保有、培育积极心理的重要外在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尊严教育,树立学生尊严观念,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一名合格学生的重要内容。二、尊严教育是自尊与尊重的协奏如上所述,尊严感来自于两个方面,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也即我们常说的自尊与尊重。自尊即自我尊重,对自我尊严的自觉。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对尊严的自觉并不是自发产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在人与人的相处,人与人的比较中,人希望自己在主体地位上与他人是平等的,不低于他人,不受制于他人,由此而产生了自尊(尊严)的需要。作为一个学生,生活在校园,在与同学的交往对比中,自然也会产生自尊(尊严)的需要,但这种尊严的需要,要求教育者加以引导,进行必要的尊严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尊感和羞耻心,正确区分善恶,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正确的与他人进行比较。为达此目的,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尊严教育:。在尊严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区分自我与他人,在区分过程中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及长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我肯定,并促使其积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