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欣赏京剧的心得与体会
------魏锡流
 
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京剧汇集和融合了各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成为我国近世纪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种。我国戏曲从宋代后期产生开始,经历了南宋戏与元杂剧、明昆曲的两次高潮,又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可以说至京剧的产生,形成了我国戏曲及戏曲音乐历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1、      京剧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
1、      胚胎期:京剧唱腔其本身来源是多元化的,它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而形成为近代以来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被称为皮黄戏。即说明它的腔调主要成份就是西皮和二黄腔调。这两种腔调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西皮出自**的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西秦腔的扩散大概分为两路:一路走的是黄河以北、由西向东的路线。帮现在一般认为西秦腔最早演变成的梆子支系。如:河南梆子、**梆子、山东梆子等。形成我国北方戏曲最大宗的梆子腔系统;另一路是从**向南,进入四川后向江南地区和南方诸省扩散。在湖北的秦腔衍变为湖广调,这就是西皮腔。它是湖北艺人的创造,当时也称楚调。
京剧中的二黄腔是来自于徽剧中的二黄调。关于二黄调的起源说法颇多,但其地域大致不出湖北、**等省。有人说是产生于湖北的**、黄岗,故称二黄;又有人说是出自于**的安庆地区,安庆旧有**腔,后名石牌腔,即吹腔。由于用竹制的两笛伴奏而称二黄;另外还有人认为是出自江西的**腔,由于语音之讹而称二黄。总之,认为出自湖北之东、**之南、江西之北等地区。
京剧形成之前京城已有京腔在演唱,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魏长生率领的秦腔班子自四川入京,使京腔繁盛的局面改观,秦腔在京城风靡一时,之后由于清朝廷认为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一度被禁止演出。乾隆五十五年()正值乾隆帝八十寿辰,北京城里正准备盛大庆典,**的徽籍大盐商江鹤亭组织了一个名叫“三庆班”的徽戏班子,由当时著名的表演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当时的祝寿演出规模十分盛大,在繁华街区每隔百步就设一个戏台,弦歌高唱、鼓乐阵阵;南腔北调荟萃争艳,吸引了众多戏众。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三庆班”集中了众多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艺人,其中领班高朗亭最为出色,分当时处仅16岁,技艺精湛,以男子之身饰演旦角,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和女子无异。不但没有半分勉强,反而更加富有韵味。观众对他的表演大加赞赏。“三庆班”也因此大出风头。继“三庆班”之后,徽籍戏班陆续进京,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他们和“三庆班”一起被称为“四大徽班”。从此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由于短短几天徽调的崛起,致使大量的京腔、秦腔赏加入徽班,于是期空调也就渐渐地被融合进徽调之中,形成以徽、秦两调为主的合流局面。虽未能以二黄调独当一面,但实际上已经以二黄调的名义兼唱其他的腔调。因此现在论及京剧的产生,均以在二黄调基础上兼收并蓄了昆腔、梆子腔、吹腔、罗罗、拔子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小调而逐步形成的。然而那时徽、秦合流的二黄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京剧腔调,只能说是京剧腔调的胚胎。
2、      发育生长期:经过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衍变发展,道光中期湖北楚调的进京,促成徽汉的合流,进一步强化了以后京剧中二黄与西皮两调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