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传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摘要:土传性病害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害,通常侵染植物根部,引起植物根部乃至全株的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对植物土传性病害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与讨论。关键词:土传性病害;可持续性发展;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0439-811419-3889-04 StrategyforIntegratedControlofSoil-borneDiseases YANGZi-wen,LIUXiao-yan,CAOChun-xia Abstract:Soil--bornediseases. Keywords:soil-bornediseas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egratedcontrol 土传性病害是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植物病害,其种类很多,如目前发生最普遍的早疫病、晚疫病、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引起土传性病害的土传病原物种类有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1],防治非常困难,化学防治和抗病育种目前只对少数土传病害有效,对大多数土传病害防效甚微。目前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已成为整个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加上耕作制度、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等的变化以及人为不合理或过分干预等影响,我国土传性病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上升,导致防治难度增加,一些病害已呈持续暴发突发之势,导致损失惨重,重者田块绝收,成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谷物生产因病害损失10%,棉花生产因病害损失12%,全世界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农业总产值的1/2强,美国的1/3强,日本的2倍,英国的4倍多[3]。有的地方对于病害的新变化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仅靠化学防治手段,引发了一些负面结果,如致使病害出现抗药性、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等,导致病害的危害程度持续加重[4]。而一旦病害发生,仅靠某一种防治方法难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即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如采用有害生物的天敌、遗传抗性和栽培管理等方法[5]。 1土传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防治植物病害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等途径。每种防治途径又开发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6]。 ,如在调运种子、苗木、接穗、果品及其包装材料时,严格检查其中的危险性病虫种类,以防止这些病虫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