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村庄整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当前村镇建设的重点,也是摆在全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者面前一道全新课题。本次村庄整治规划本着资源整合利用、落实“四节”的原则(即村庄整治要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剂利用的方针。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多办实事。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整治内容主要涵盖农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以及村容村貌的整治整修等。
希望通过村庄整治,能够走出一条“综合整治、改善村貌、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推进陈刘村的新农村建设。本次规划的技术路线主要体现为:深入调研,收集详尽真实的基础资料;全面分析,宽视野透析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整合和协调农民、政府各方面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协调,编制规划成果;注重规划编制过程,创造实施整治规划的良好环境。
本次规划遵循的技术路线如框图所示:
现状调查
总规实施检讨
“十一五规划”和
行业发展计划
国家与区域
政策目标
现状问题
及成因
规划实施有效性及原因
社会经济和
行业发展目标
空间战略和发展目标
多方案比较和优化
近期发展策略
近期行动计划
政策保障措施
部门意见征询
民众意见咨询
专家意见咨询
地方发展战略
可利用的资源
发展需求
发展与资源的平衡
规划实施
引导和控制公共和私人投资进入城镇建设
远景分析
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概述
(一)规划背景
1、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规划目的和意义
村庄建设规划的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村庄建设规划,意义重大。
1、开展这项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滞后问题仍较突出。村庄建设规划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开展这项工作是顺应农民愿望,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人们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希望过上像城市居民一样的文明生活,目前村民已迫切需要村庄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厨,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进而全面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三)基本概况
1、地理概况
临潼区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中部偏东和著名骊山风景区的北麓,西临经济和科技发达的西安市区,北邻西安市属的飞机制造城--阎良区,南接蓝田县。临潼区的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季风半干燥气候类型,它的特点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陈刘村是土桥乡管辖区内的一个较小的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属于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区域。
2、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和《陕西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
根据陈刘村人口统计资料,截止2007年底,陈刘村现状人口为230人,共计67户;从人口多年的增长趋势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人口迁入较少,规划期内人口增长仍以自然增长为主,综合考虑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人口发展预测公式
Q=Qo(1+K)n+P
公式中:Q――总预测人口(人)
Qo――总人口现状数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根据调查取3‰)
P―规划期限内人口机械增长数(根据预测取0人)
n――规划期限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