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背景(一)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有停滞。大背景(二)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候。 主要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的影响: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 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宗教艺术得 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在以前, 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 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 现人类世界 的清新可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魏晋南北朝,从战乱、分裂到对峙,400多年时间里,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这一时期,南北各民族的融合,佛教艺术的勃兴,都促使了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300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主流瓷器——青瓷青瓷莲花尊浙江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哥窑冰裂纹白瓷在全国方位内,大约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系统。在南方,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有著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和均山窑等,后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产品有青瓷和黑瓷。北方瓷器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白瓷”。青瓷和白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初步规模。白瓷人物釉彩釉彩装饰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段,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釉彩装饰。魏晋南北朝陶瓷清秀的造型蕴含着先民对现实的超越及对自由的追求,陶瓷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西晋晚期已在陶瓷上装饰褐色加彩,使其更为活泼,至东晋甚为流行。这种彩釉是一种青釉。青瓷又称“绿瓷”,是—种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并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上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泛青,质感如玉,深受人们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