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黄鹤楼送别清平村居.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鹤楼送别清平村居.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4/19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鹤楼送别清平村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开发区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时间:2009年12月10日课题:25、黄鹤楼送别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桂砚教学目标:1、学住字形。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掌握“文包诗”这一形式中古诗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1、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整首诗,组织学生读诗,读后交流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相机归纳学生的问题。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吗?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如下: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_____(谁)___________(在什么地方)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相机教学:饯行、脍炙人口。(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情感。。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淡淡离愁似云影般随风飘荡。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师范读):“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新课标第一网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风景,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进行想象、交流。?谁能来说一说。,草长莺飞,繁花似锦,这本是与好友踏青赏景、把酒言欢的好时光,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李白却不得不和他的良师益友孟浩然在黄鹤楼离别。你从中似乎感受到了什么?5、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四、总结课文。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25、黄鹤楼送别(文包诗)_______(时间)_____(谁)___________(在什么地方)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__________________。练习设计: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赵凤琴孙玉富凌翠兰桂砚戴建华殷全才杨丛林开发区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时间:2009年12月10日课题:25、黄鹤楼送别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桂砚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熟练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3、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借助语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读悟能力、表达能力。课前准备:1、投影片。2、课前收集孟浩然的诗作和古代诗歌中的送别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投影出示词语:?学生交流。二、整体入手,统观全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2)提问:A、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B、这一句话写了什么?C、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3、学习第三自然段A、出示句子:“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4)指导朗读。B、再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1)指名读。(2)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知已”是什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