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9/4/19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2、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2、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诵读诗1、看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二、画读诗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像山峰,像波浪。)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