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戎马生涯 血染场.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戎马生涯 血染场.doc

上传人:jq4846 2019/4/19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戎马生涯 血染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戎马生涯血染沙场今年4月,我们采访组一行3人来到北京海军某干休所,采访原海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温岭籍老同志、86岁高龄的鲁冰老人,聆听他给我们讲述自己一生三进军营的曲折经历。鲁冰1921年生于温岭城关。15岁那年,鲁冰成了温岭新闻报社的练习生。他积极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读书会,学习文化知识,政治上进步很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激起了中华大地抗日的怒潮。在温岭,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打散隐蔽的几位共产党员,此时纷纷挺身而出,号召民众坚决抗战,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为配合抗战,中共温岭地方组织领导成立了“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王槐秋任总干事,鲁冰任宣传股长。鲁冰在“青战团”中积极联络温岭开明人士,吸收青年学生,广泛张贴抗日宣传墙报,组织演出队,教唱抗日歌曲,动员群众支援前方抗日。1938年6月,鲁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先锋战士。一进军营正当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国民党温岭县党部奉命于当年12月10日下令解散“青战团”。为此,全县“青战团”团员和进步青年700余人,在中共温岭县委指导下,于1939年元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斗争。时任县政工队中共支部书记的鲁冰等人扛着“为非法解散青战团请愿”的横幅,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当请愿队伍到达县政府大门口时,与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发生冲突,县长见势不妙,同意“青战团”派代表谈判。最终由于国民党当局派兵镇压,请愿斗争失败。鉴于鲁冰等同志在请愿斗争中已暴露了政治身份,党组织通知鲁冰等人去皖南新四军军部。鲁冰与同伴带着特委书记刘清扬写在《三国演义》书中的密信,辗转来到皖南岩寺新四军兵站,兵站指导员毛泽全接待了他们。几天后,鲁冰一行到达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被编入新兵入伍生队受训一个月。鲁冰第一次步入军旅生涯。随后,鲁冰考入军部文化队。队长何士德是位音乐家,副队长邵惟是戏剧家,上海著名文化人扬帆任指导员。文化队开设课程主要有音乐、戏剧、美术、写作、兼修政治和军事。鲁冰在文化队学习突出,半年多的集训,使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回忆文化队的生活,鲁老情趣甚浓,他给我们讲述了当时创作新四军军歌的一段往事: 1939年3月,周恩来以的身份到皖南视察。大家都集中到陈家大祠堂听周恩来作报告。指战员们一坐下来就相互拉歌,要陈毅唱歌。陈毅唱完法国的军歌《马赛曲》后,激情地说:我们也应该有军歌,并当即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了何士德。事后,文化队组织了军歌创作班子,以陈毅在《抗战》刊物发表的诗《十年》为歌词基础,进行再创作。当时只有一个口琴伴奏,文化队学员们一边试唱,一边修改。不久,《新四军军歌》创作完成。 7月1日一早,项英、袁等新四军领导都来审听军歌。由文化队七八十人集体演唱,军领导听后非常满意。项英副军长即席讲话,并宣布《新四军军歌》正式批准通过。为庆祝党的生日,也为祝贺《新四军军歌》诞生,军首长们决定参加文化队的节日午餐。正在兴高采烈时,突然间,日军十几架飞机窜到云岭、中村一带轰炸。霎时,弹痕累累,硝烟弥漫,部队和当地百姓都有伤亡。因此,这一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9年秋,鲁冰在文化队结业,被分配到皖南繁昌新四军三支队政治部宣教科任科员,负责教唱军歌和主编《前哨》报,并参加了激烈的第二至四次繁昌战斗。1940年初第四次繁昌战斗刚结束,军政治部主任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