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我帮妈妈拉风箱.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帮妈妈拉风箱.doc

上传人:rita291961 2019/4/1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帮妈妈拉风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帮妈妈拉风箱说起民国时代的武林传奇,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就是被誉为“民国武状元”,又称“花蝴蝶”, 在国际上有“现代摔跤之父”之称誉的爱国志士、一代跤王――河北保定人常东�N。常东�N曾击败北京著名摔跤大师沈三,从而一举成名。常东�N师从保定摔跤界泰斗张凤岩,张凤岩德高望重,他培养常东�N, 除了正常的基本功训练外,还有一样相当独特的训练方法。张凤岩经常让常东�N去自己开办的酱园里拉那个一人多高的大风箱, 又站在大酱缸上用大棍子搅拌面酱,借以提高腰背和腹肌的力量,并能练就脚底功夫。这些都是一般跤场所没有的训练手段,可它的实际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常东�N能功成名就,那个一人多高的大风箱可谓功不可没。风箱这一老物件,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店铺都已经很鲜见。但在土地承包以前,在东北农村家庭中,风箱是很常见的玩意。所谓风箱,就是一个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风箱一般由木箱、活塞、活门三部分构成,主要用来鼓风,使“炉火更旺”。通常,它是和烧柴的灶膛配合使用。那时候,许多农家的灶台边都放置着一个几乎与灶台一般高的长方体风箱。而农家使用的风箱,一般长80厘米,宽25厘米,高60厘米,外观是个标准的长方体。拉动“活塞”的木杆分单杆、双杆两种。木杆的前端固定活塞,后端伸出箱外,连接一立木作为推拉的木柄。活塞实际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前后活动的长方形夹板,略小于箱体,四周勒满鸡毛,填充缝隙,能产生很大的抽风作用。风箱的前后两端各有进气活门,像个小窗口。根据风箱的大小,活门按比例扩大或缩小。活门的“门儿”是一块小木板,挂在“窗口”上,吸气时张开,进风时另一端的“门儿”紧闭,随着杆的前后推拉,两端的“门儿”总是一开一合,把产生的气流压向一隅,通过风道送出去。风道就在箱底一侧,人们叫它“老鼠洞”。它为长方形,两端留有出风口,风口处有一立式活动挡板,呈四十五度角左右摆动。产生风的这一端将挡板推向风道那一端,风从中间出口吹向灶膛;风道那一端产生风,就将挡板推向这一端。一推一拉总生风,风箱奥妙真无穷。拉风箱能产生“忽哒忽哒”有节奏的声响,简直就是一支美妙的音乐。由风箱引申出的一句著名俏皮话是:耗子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生动地描述了风箱在推和拉的时候能产生出气流的情况。小时候,放学来家,我最喜欢在妈妈做饭时替她拉风箱鼓火了,尤其母亲做个好一些的饭菜的时候。现在想来多半是小孩子贪吃之心使然。我拉风箱总是很起劲。随着风门一开一合的“忽哒”声,灶膛里也腾起旺旺的火苗。每到此时,我的脸就被映得通红,心也似被烤得火热。偶尔有倒烟扑面而来熏了眼,也不愿停下来,一只手揉着流泪的眼角,一只手仍然不停的推拉。毕竟还小,不敢用小手把烧柴送进炉膛,而是手持一个木棍子拨弄进去。在连续多次的拨进抽出之后,木棍子的另一头渐渐发黑,直到抽出来带着一个小火苗一闪即灭冒出缕缕青烟。这时,我会故意将木棍子像烟袋一样拿着,模仿母亲抽烟的样子给她看。母亲总是嗔怪催促我:“风箱别停下来,你没见火不旺还没开锅吗?”我们哥兄弟多,又都挨肩儿。在农村,当时算是一个大家庭。每年年前炒瓜子,都要炒上很多。炒瓜子的火候最难把握: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