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14《答司马谏议书》.ppt

格式:ppt   大小:1,163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4《答司马谏议书》.ppt

上传人:iris028 2019/4/20 文件大小:1.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4《答司马谏议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ànyì(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度。本文是王安石的复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他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统治危机:第一,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第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第三,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为了克服封建统治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的主要措施、内容和作用如下:名称内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按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宋神宗死后,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