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消除“摄像机恐惧症”.doc

格式:doc   大小:15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消除“摄像机恐惧症”.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4/20 文件大小:1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消除“摄像机恐惧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消除“摄像机恐惧症”-新闻学如何消除“摄像机恐惧症” 蔡凌许扬电视媒介的声画同步特点讲求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一规律制约着节目的后期编辑。如果被采访者因为紧张而言语不流畅、字词重复,剪辑这一段画面就会遭遇极大地困难,给节目留下回答生硬、镜头粗糙的“硬伤”。实践中每个电视记者都会无数次遇到采访对象的各种“摄像机恐惧症”:面部肌肉僵硬,思维混乱,精神紧张到不能自制,以至无法用语言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帮助被采访者消除和缓解恐惧感,是保证采访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被采访者的“摄像机恐惧症”,与日常生活中我们被他人注视的不安和紧张有着相似的心理根源,相比而言,摄像机的“注视”更加严酷。造成被采访者心理压力,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他们情绪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一是记者的提问技巧,二是相关的外部因素。在记者的帮助下,这种恐惧可以被消除或自然缓解;但如果记者缺乏训练,其错误方法可能加剧被访者的紧张。下面的探讨将基于两个假设:一,采访是为了制作新闻专题,这是最常见的、需要采访技巧的节目类型;二,报道是正面或中性的。因为如果是批评报道,被采访者发作“摄像机恐惧症”或许是正常现象,也就毋需消除了。。记者的采访报道只有很少的情况下,不需要事前阅读资料、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资料,拟定一份设想你该如何提问,被采访者怎样回答,是否是你所期望的,让问题更小、更细、更实在、更到位、更清楚而没歧义的采访提纲非常重要。不少电视记者的提问常常令被采访者很难回答,他们不仅偏爱诱导性提问,甚至还明确要求被采访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回答,令被采访者十分紧张。这种做法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正在制造和传播着“摄像机恐惧症”。。正式采访前去见被采访者,就采访话题进行交流未必是个好主意。往往令你满意的回答,在真正面对镜头时又是另一回事了。这在调查类采访中尤其明显:当甲、乙方面共同面对摄像机时,说词可能与一方先前交流的完全不同。因此没必要在摄像机尚未打开时听一遍被采访者的回答。一上来就开机,并不断提问:只要你想了解的是被采访者熟悉的事物,他总能讲得自然流畅。。这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有效的策略,它可以很快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让被采访者大大松了一口气。采访的内容不一定直接与主题有关,可以是家庭、生活以及一些与个人体验关联的,这些在后期编辑时可以略去不用。接下来的提问才进入采访正题。。空话、套话连篇在电视采访中司空见惯。尤其是处在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接触过多家媒体,准备好的“台词”只要你拧一下水龙头,便哗哗地流淌,堂皇说辞的盾牌下躲藏着他们的恐惧。消除这种恐惧的办法是提出真正的问题。所谓真正的问题就是试图触及事物真相的隐秘核心,通过采访获取的丰富的信息,使这个世界的图像更加清晰。当被访者被你的问题吸引、思考并认真回答时,你实际上是把他的注意力从摄像机上引开,他开始进入状态,紧张自然被缓解了。对记者和被访者来说,这样的采访都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的记者是这样采访的:架好摄像机,调准焦距,当着被采访者试话筒,反复叮嘱“头抬起来耀不要动了耀说话时看着镜头耀声音大点耀我说开始你就开始讲”等等,一次又一次地的重来,直到被采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