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与蒋介石拍桌对骂的民国牛人文/幻影他曾当面与蒋介石拍桌对骂,当面讽刺贬低沈从文不配做教授,还说不认识写《激流三部曲》的巴金为何许人也。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的他,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此人名为刘文典,安徽合肥人,字叔雅。17岁时考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得到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于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回国,在上海于佑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再度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时期。1927年出任安徽大学校长,两年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还陆续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著名学者陈寅恪为《庄子补正》作序。他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刘文典性情孤傲、怪僻,对新文学一直心存芥蒂,鄙薄新文学家,且自视甚高。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一次跑空袭警报时,教《庄子》和《文选》的刘文典拔腿就跑,沈从文也忙着逃跑。突然,刘文典止住了脚,怒声喝斥道:“你跑什么?我跑,是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讲《庄子》了。”沈在当时资历尚且,再说本身就是没有文化的“乡下人”,所以就没有搭理他,一边跑开了。刘文典对庄子研究颇深,每次登堂讲授《庄子》,开头第一句必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有人问刘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大发感慨道:“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她还一意钻研古典文学,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日,有人偶尔问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沉思片刻后,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我没有听说过他。”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时,他也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当时人称刘“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